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2-54,共3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二级参考文献3
-
1邓志伟.策略教学:一种新型个别化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5(6):38-41. 被引量:12
-
2钟启泉 黄志诚.《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
3邓志伟著:《个别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同被引文献57
-
1王宁章,谢敏.深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z1):7-8. 被引量:14
-
2朱新梅.试论教育的二重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12-17. 被引量:3
-
3彭启琮.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中的实验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1(1):11-12. 被引量:8
-
4姜树卿.课程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9-10. 被引量:1
-
5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1999,29(1):59-62. 被引量:151
-
6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二)[J].全球教育展望,1998,28(4):31-35. 被引量:59
-
7叶欢月.中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0(8):158-159. 被引量:5
-
8朱勇弟.浅谈中学英语教师的指导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8):31-32. 被引量:2
-
9闫会学.英语听力测试能力要求与题型特点[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0):16-19. 被引量:4
-
10陈红霞.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J].福建教育,2004(10A):50-5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6
-
1钱椿林,田立炎,周良英,马叔良.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创新培养的模糊评价模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15(4):4-8. 被引量:2
-
2王红军.浅析英语课堂教学技术改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S):42-44.
-
3牟连佳,李丕贤,梁皎.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及其创新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6(4):42-45. 被引量:7
-
4马增强,尹士闪,崔亮.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创新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49-249. 被引量:1
-
5彭远强,黄力.高职电子信息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32-133. 被引量:1
-
6李素娟.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247-248. 被引量:7
-
7陈颖青.以应用为中心的中职计算机教育[J].时代教育,2010(7):254-254.
-
8周璟璟.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3):224-225.
-
9佘云富.浅谈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9(17):188-189. 被引量:10
-
10钟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才智,2016,0(14):42-4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39
-
1江月仙.浅谈中职学校创新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2014(12).
-
2姚小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2):253-254. 被引量:1
-
3常永军.高校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7(36):171-171. 被引量:3
-
4王宏.高校工程教育教学应加强与企业创新融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180-181.
-
5于凌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中西方教育比较[J].管理观察,2009(8):139-140.
-
6岳优兰,毕海波.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实践性创新研究策略[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1):182-182.
-
7赖新纯.论中职计算机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9-9.
-
8王炳堃.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变与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9):21-22.
-
9张慧.如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J].硅谷,2010,3(23):117-117. 被引量:1
-
10张银蒲,申彦春,姚明林.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继续教育,2011,25(5):18-20. 被引量:5
-
1许银海,杨雅清.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206-208.
-
2张楚强.论新时期的教育创新[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0(5):4-6.
-
3乐传永.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2):7-11. 被引量:13
-
4杨立新.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吉林教育(综合),2015,0(12):54-54.
-
5牟淑红.小学社会创新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研究,2009(2):50-51.
-
6尹华东,韩宁.“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范式转换势在必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2):86-88. 被引量:2
-
7刘卫平.简论知识经济与社会创新教育体系[J].教育现代化,2000(11):7-8.
-
8蒋泓洁.素质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2):70-75. 被引量:7
-
9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建利寄语[J].西北职教,2016,0(4):24-24.
-
10游清泉.呼唤智慧的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74-7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