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

Interpreting “Xin-Wu” Theory of Wang Yangming in the Fundamental Ontolog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阳明的心物之思,它所呈现的心物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它能够成就何种存在论形态。根据我对阳明学的理解和把握,心物关系有三种可能性:第一,认知关系。第二,给出(与被给出)关系。第三,既非认知关系也非给出关系的原初的'感-应'关系。第一种显然不属于存在论话题,第二种和第三种则属于存在论话题。从哲学存在论层面而言,按照一般的理解,阳明学的心物关系就是心体和万物的关系,即第二种给出关系。但这就遮蔽了阳明学的更加本源的可能性,故本文用'姿态性的存在论'这一解释模式来展示阳明心物之思的这一视域:心物之感-应,自证其为姿态性的存在论形态。阳明首先重返心源,提出心即理说,心理之辩的特点是:心理之感-应,理即是心物之原初的互动原则(指引)。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心外无物的致思历程。首先通过意来揭示心物的互动结构,意结构既摄物于心,又置心于物,从而意结构便是心物之感-应的一种显现样式。但'意'并不能充分证成心物之感-应,因而不能称其为天地万物的存在论基础。进一步,这就需要通过明觉之感应来充分证成之,亦即心外无物说之圆成;通过寂感和感应这两个环节证成心物之感-应。这一感-应结构即是时间性结构和情境化结构,因而明觉感应之际,即是时与境交融,世界绽露之时。心物感应而天地万物一体构成的世界呈现,故心物之感-应即当下证成其为世界呈现的存在论基础。最后,通过致良知把心-理、心-物、知-行一体收摄,致良知于天地万物,则天地万物皆得其如如朗现,世界得以澄明。至此,阳明学的存在之思方为圆成。这种姿态性的,亦即非实体性的、前存在者化的存在论性格于当下的存在之思,就显得尤其宝贵。阳明学、儒家心学正是因其活生生的思想性格而不断敞开它的可能性。哲学存在论这个根本的话题,在阳明学的当下之思中无疑能够继续开显它的问题的敞开性,而这正是带给我们的原初的'消息'。
作者 杨虎 Yang Hu
机构地区 华侨大学哲学系
出处 《当代儒学》 2019年第1期146-202,共57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16

  •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2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 4正如陈来先生指出的那样,江右以前,王阳明把诚意看成大学八条目的核心,诚意也就成了他讲学的宗旨.(参见<有无之境>第6章,人民出版社1991)王阳明的不同弟子都同时(正德十年即1515年前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徐爱、陆澄、陈九川等对其作了大致相同记录.(参见<传习录>第6条、78条、201条等.)可以说,王阳明正是以"超以象外"的方式捕捉着这一"裂隙",以回应裂隙本身的召唤.如此这般,阳明再三遭到误解或不理解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 5<传习录·上>陆澄所录一条云:"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杆生枝生叶."又<答聂文蔚>释孟子"尧舜之道,孝弟而己"云:"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从这两条可以看出,道德伦理无疑是儒家的立教的根本,但要说它是儒家立教立法的全部,则不能成立.下文我们将会看到,儒者其实是不乏形上关怀的.
  • 6<庄子·天道篇>云:"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答陆原静书> 曰:良知之体"本自生生","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良知之体本自宁静",无"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而善恶自辨".(<传习录·中>)
  • 7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王阳明对"头脑"和"根"这两个字眼之偏爱.无论是孝根、灵根、命根、性根、病根还是学问头脑、工夫头脑、良知头脑等等,王阳明都欲直指本体.晓得本体,则头脑即根、根即头脑,二者无间,工夫"自是纵横自在, 活泼泼地".(<传习录·下>)
  • 8<易·系辞下>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孔颖达<正义>曰:"几是离无人有,在有无之际."周敦颐<通书>亦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中国古人对"几"的重视,不胜枚举.
  • 9周敦颐..<通书>亦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中国古人对"几"的重视,不胜枚举..,,....
  • 10孔颖达..<正义>曰:"几是离无人有,在有无之际."..,,....

共引文献15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