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程子的决斷,使他上承孔孟,建立了道統的譜系;惠楝的决斷,則使他上承兩漢(有師法的)大儒,進而至於七十子、周孔,建立起師法的譜系。兩種譜系之後,是思想之表現與傳承方式的差别。惠楝强調古字、古言,將之與經師傳承和口授聯繫起來。師法所傳,明這不僅僅是蟲魚之學。因此,這不是把經學化約或還原爲考據學意義上的“故訓”;而是要把“故訓”擴大爲追求經義和大道的詮釋。微言和大義,皆存在於經師歷代的授受之中,因此他特别重視師法、家法而反對靡所依傍、師心自用。“求古”是往回看、往過去看的;“求是”雖也會尊重一下過去的解釋傳統,但暗含著往前看、往將來看的傾向,考證學的方法也常是“後(未來)出轉精”。惠楝作爲清代以漢學治《易》的創始人,其用心尚麤觕;及至張惠言出,分析家法與條例,漢《易》之學愈加細密。張惠言以《公羊》改制講《易》,延續今文之風,其《易》學傳給劉逢禄,與常州今文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惠楝易學與晚清今文學的關係,便也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