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读《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后写给作者的一封短信
被引量:1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4期43-43,共1页
Folk Culture Forum
同被引文献13
-
1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1-88. 被引量:333
-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102-106. 被引量:113
-
3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 被引量:127
-
4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07(2):265-272. 被引量:53
-
5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1):6-17. 被引量:142
-
6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31(9):178-181. 被引量:96
-
7关昕.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J].文化学刊,2009(5):55-59. 被引量:14
-
8苑利,顾军.文化空间类遗产的普查申报以及开发活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4):63-71. 被引量:20
-
9刘朝晖.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24-29. 被引量:39
-
10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2(1):16-21. 被引量:92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沈瑶,徐诗卉.基于地域识别性视角的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策略研究——以长沙湘江古镇群等为例[J].建筑学报,2019,0(S01):70-74. 被引量:15
-
2李卓一,李建华.文化空间类非遗的空间画像及与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动保护初探--以无锡惠山庙会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2). 被引量:5
-
3徐俊六.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46-152. 被引量:4
-
4宋颖.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J].民俗研究,2017(5):15-20. 被引量:11
-
5谈国新,张立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5):102-111. 被引量:18
-
6任鸿飞.非遗视角下客家民系祭祀图腾空间营造探索——以石壁客户公祠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5):20-24.
-
7覃琮.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J].文化遗产,2018(5):25-33. 被引量:42
-
8李朋瑶,徐峰.成都古镇文化空间量化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0(11):58-64. 被引量:6
-
9徐俊六.文化空间视阈下宗祠的美学意蕴[J].新疆社会科学,2018(2):150-157. 被引量:4
-
10姚雅倩,沈钰.文化空间视野下扬州戏曲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智库时代,2018(45):104-104. 被引量:2
-
1王燕,熊艳辉.秦皇岛市文化空间研究对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启示[J].科技资讯,2014,12(1):210-211.
-
2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31(9):178-181. 被引量:96
-
3和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研究述评[J].都市文化研究,2014(2):178-199. 被引量:1
-
4吴慧平.论书法地理的地域空间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2):93-96. 被引量:20
-
5陈小妹,杨佳,王冰冰.海瑞文化:基于地缘关系的名人文化空间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15. 被引量:1
-
6谭日辉.西方社会空间研究对中国的启示[J].船山学刊,2010(4):190-193. 被引量:1
-
7张赟.空间[J].德语人文研究,2015(1):47-53.
-
8朱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的时空维度——以云南剑川白族的石宝山歌会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5(3):97-107. 被引量:10
-
9刘士林.笔谈:中原城市群文化发展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7):7-13.
-
10牛明慧.释放与压抑——从县剧团的衍变到当代中国基层文化空间[J].青春岁月,2013(6):402-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