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区别谁也说不清2006年12月,在北师大“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刘铁梁把北京城里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许多知名学者都请到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坐在一起。
作者
施爱东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2期15-20,共6页
Folk Culture Forum
关键词
刘铁梁
学术取向
民俗志
人类学理论
钟敬文
理论与实践
庄孔韶
标志性文化
文化信念
民间文化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7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3
1
郭于华.
试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J]
.民间文化论坛,2004(4):9-14.
被引量:30
2
陈泳超.
我对于民俗学的学科理解[J]
.民间文化论坛,2004(3):88-90.
被引量:13
3
高丙中.
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J]
.民俗研究,1997(2):20-27.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
2
1
(美)邓迪斯(Dundes,A.)编,陈建宽,彭海斌.世界民俗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
郭于华.
生活在后传统之中[J]
.读书,1997,0(6):11-17.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57
1
张祺.
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集体身份建构——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多点民族志研究[J]
.政治人类学评论,2021(1):1-75.
2
梁燕.
西方节日文化冲击与岭南节日文化的兼容[J]
.南方论刊,2000(10):17-18.
3
陈勤建.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民俗学在当下的问题与思考之一[J]
.西北民族研究,2014(3):173-186.
被引量:7
4
甘世安,魏水利.
中美节庆文化的表征与内涵分析及其启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1):93-97.
被引量:11
5
高丙中.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49-55.
被引量:38
6
吉国秀.
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5):85-89.
被引量:23
7
董金权.
真实抑或假想?——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二元分歧[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66-72.
被引量:1
8
吕微.
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J]
.民俗研究,2008(4):247-265.
被引量:5
9
聂家昕.
由单族群的“神祇”到跨族群的“村落神”——关于一个朝鲜族、汉族混居村落“山神祭祀圈”的民俗叙事[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120-129.
被引量:1
10
夏小华,刘克思.
美国节庆、纪念日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启示——基于情感教育的视角[J]
.前沿,2010(1):170-174.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42
1
董晓萍.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文化遗产,2009(1):9-13.
被引量:25
2
毛巧晖,刘颖,陈勤建.
20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的流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6):71-77.
被引量:13
3
万建中.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以高校为主要考察对象[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5):7-13.
被引量:16
4
王媖娴.
中国当代民俗学的反思[J]
.滨州学院学报,2006,22(2):78-80.
被引量:1
5
谢国先.
新世纪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方向[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5):92-95.
被引量:3
6
高丙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
.河南社会科学,2007,15(2):15-17.
被引量:65
7
张成福,梁平.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16-22.
被引量:11
8
廖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N].光明日报.2008-11-13(10).
9
汪信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光明日报》2009年6月16日.
10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35.
引证文献
4
1
陈金文.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及实际状况[J]
.河南社会科学,2009,17(3):7-10.
被引量:18
2
赵世瑜.
民俗学的人文学学科特征[J]
.民俗研究,2011(4):40-44.
被引量:7
3
高艳芳.
近十年来中国民俗学转型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3):16-20.
4
马忠才.
交叉与汇通:郝苏民学科建设的理念及其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J]
.西北民族研究,2024(4):39-43.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吴效群.
对近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J]
.文化遗产,2011(1):17-22.
被引量:17
2
魏崇周.
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
.民俗研究,2010(3):80-89.
被引量:31
3
金晓艳.
“非遗”光环之外的民俗实践——以宁夏隆德县杨氏泥塑为研究个案[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109-110.
4
马知遥.
非遗保护:抢救·唤醒·文化自觉[J]
.艺苑,2011(1):74-78.
被引量:4
5
吴效群.
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1(5):33-37.
被引量:7
6
张祝平.
廊桥的“神化”与“去神化”[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63-68.
被引量:2
7
关昕.
民俗文物:领域抑或视角?[J]
.民俗研究,2013(4):94-100.
被引量:1
8
丁晓辉.
“语境”和“非遗”主导下的民间文学研究——以2009年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12-19.
被引量:3
9
余粮才.
简论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33(6):78-81.
10
徐天基.
礼物、关系与地方宗教:当代华北多村落的仪式联合[J]
.青海民族研究,2014(3):33-39.
被引量:8
1
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J]
.民间文化论坛,2006(6):8-8.
2
李海华.
梁漱溟:艰难时世的文化信念[J]
.市民,2006(5):104-108.
3
林存阳.
2001年清史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8):2-11.
4
刘钰.
皮锡瑞学术交往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305-306.
被引量:3
5
张竞艳.
故乡太阳下永恒的风景——黄永玉新书追忆沈从文[J]
.出版人,2015,0(7):28-29.
6
高丙中.
民俗生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J]
.民俗研究,1991(3):1-8.
被引量:9
7
廖建林.
试论诺斯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1):38-42.
8
邢宇皓,李韵,王斯敏.
清明 春雨滋润的文化[J]
.农民文摘,2012(4):56-57.
9
鲁娜.
顾颉刚与教会大学[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3):82-86.
被引量:1
10
李剑鸣.
学术研究不宜急功近利──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谈起[J]
.当代法学,1999,13(3):69-69.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