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物世界》
1999年第3期52-58,共7页
World of Antiquity
共引文献22
-
1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理论研究,2008(2):110-120. 被引量:19
-
2赵淑清.明清时期汾河入黄段河道变迁的原因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77-79. 被引量:2
-
3苏全有,闫喜琴.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2):14-18. 被引量:2
-
4胡英泽.营田庄黄河滩地鱼鳞册及相关地册浅析——一个生态史的视角[J].中国史研究,2007(1):151-172. 被引量:12
-
5赵景波,周晓红,孙贵贞.咸阳渭河高漫滩沉积洪水变化研究[J].沉积学报,2007,25(4):597-602. 被引量:11
-
6王元林.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2):88-92. 被引量:6
-
7胡英泽.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8(3):117-139. 被引量:25
-
8贾国静.二十世纪以来清代黄河史研究述评[J].清史研究,2008(3):146-155. 被引量:12
-
9王长燕,赵景波,郁耀闯.黄河兰州段高河漫滩洪水沉积及其气候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4):125-132. 被引量:6
-
10刘炳涛.环境变迁与村民应对:基于明清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的研究[J].中国农史,2008,27(4):128-136.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21
-
1王元林.清代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12(2):63-84. 被引量:13
-
2王元林.宋金元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11(4):161-169. 被引量:8
-
3周宝珠.宋代黄河上的三山浮桥[J].史学月刊,1993(2):37-43. 被引量:5
-
4许惠民.宋代历史地理辨考三题[J].思想战线,1988,14(1):92-96. 被引量:1
-
5陆敬严.蒲津大浮桥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4(1):35-41. 被引量:2
-
6崔广彬.金代的交通及其管理[J].学术交流,1996(6):116-119. 被引量:7
-
7张淑萍,陈丽荣,王娟.论山西永济旅游市场定位与旅游业发展策略[J].福建地理,2006,21(2):77-81. 被引量:1
-
8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余春林.郑州黄河滩地生态旅游发展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7,34(1):97-99. 被引量:2
-
9王元林.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2):88-92. 被引量:6
-
10(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
二级引证文献4
-
1王颖,王元林.豫北地区水神信仰的变迁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1-5. 被引量:3
-
2陈祺.养生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使命”论证[J].园艺与种苗,2017,37(11):68-73.
-
3李国敏.浅议嘉应观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文化价值[J].神州,2017,0(17):23-23.
-
4李临兵,庄会霞,林金福.广东省龙门县七娘坛森林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6):127-129. 被引量:2
-
1张丽花.永济在隋唐时期战略地位之重要性[J].沧桑,2007,0(2):9-10.
-
2刘瑞.长安城北渭河上的桥[J].文史知识,2014(5):97-101. 被引量:1
-
3单晓刚.世界桥梁史上的瑰宝——蒲津桥[J].中国国家地理,2002(3):64-69.
-
4张思足.连接秦晋有一桥——唐代的薄津大浮桥考略[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4):5-8.
-
5岩春.唐牛的哀怨[J].文史月刊,2001,0(3):65-65.
-
6樊旺林,李茂林.蒲津桥始末[J].文史月刊,1999,0(Z1):79-87. 被引量:1
-
7杨玉荣.隋代桥梁工匠李春与其赵州桥的历史意义[J].兰台世界(下旬),2014,0(8):87-88. 被引量:5
-
8黄菏大铁牛[J].山西旅游,2010(6):60-60.
-
9姚春敏,赵晓峰.试论唐王朝修建“蒲津桥”的经济目的与动机[J].运城学院学报,2008,26(6):18-21.
-
10卢云亭.铁牛 铁人 西装[J].旅游,1996(5):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