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象征与叙事——论梅烈日柯夫斯基的象征主义 被引量:6

Emblem and Narration——On Maylezkovsky's Emblematic Significanc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梅烈日柯夫斯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国思想界提出象征主义的思想 ,并在其宗教小说中对它进行深入阐发 ,其主旨是要从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敞开的现代性深渊出发 ,寻求上帝的文化和精神的更新 ,以与民粹主义思潮的实证主义思潮相抗衡 。
作者 刘小枫
机构地区 瑞士巴塞尔大学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68-81,共14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7

  • 1参Christa Ebert,Symbolismus in Rrssland(《俄国象征主义》),Berlin1988,pp.18-19.
  • 2梅烈日柯夫斯基在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先驱作用,参别尔佳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丘守娟译,北京三联,1995年,第215-222页;西人蓝珀特所撰《俄国现代主义》一文对梅烈日柯夫斯基的描述(见布雷德伯里、麦克法蓝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版,1992年,第115-116页)轻浮、平泛,不得要领。
  • 3《基督与敌基督》是梅烈日柯夫斯基的第一部大型三部曲象征主义小说,其中两个主要人物是西方的。描写达·芬奇的《诸神复活》为其中的第二部,四十年代初已有中译本(绮纹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重版;近年来,其中的另两部也有了中译本:《诸神死了:叛教罗马大帝尤里安》(附有梅烈日柯夫斯基的《自传随笔》节译和《1911-1913年版全集序言》)、《反基督:彼得大帝和皇太子》(刁绍华、赵静男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也许,三部曲中最重要、对我们来说可能也最有趣的,是记叙搞改革开放的彼得大帝的第三部《反基督》。
  • 4近年来刊行的梅烈日柯夫斯基传记小说中译本还有:《路德与加尔文》(杨德友译,上海学林版1998年)、《但丁传》(刁绍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梅烈日柯夫斯基最著名的传记体评论是多卷本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系节译)。凡引以上著作,仅注书名(或篇名)及页码。
  • 5参霍达谢维奇:《大墓地》,袁晓芳、朱霄鹏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 6十月革命后,梅烈日柯夫斯基流亡西欧,1941年客死异乡巴黎。在流亡的十余年间,梅烈日柯夫斯基著述不辍,其主要著作的西文译本流传比俄文本更广。有的著作的西文译本直接从手稿移译,如长达1200多页的传记体小说“耶酥三部曲”的后两部——《来临者耶酥》和《死与复活》。九十年代初笔者在巴塞尔旧书店搜寻所得,均为当年的初版。关于梅烈日柯夫斯基丰富多彩的一生,与其共同生活五十余年的妻子、诗人吉皮斯一梅烈日柯夫斯基卡娅的《梅烈日柯夫斯基传》(施用勤、张以童译,北京:华夏版2001)有剪影式的描述;亦参徐黎明:《宗教性的种子;梅烈日柯夫斯基与俄国“新基督教运动”》,见《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13(2000),第203-225页。
  • 7梅烈日柯夫斯基:《论俄国现文学衰微的原因及各种文学新潮》,引自Fedor Stepun,Mystische Wdtschau:Funf Gestalten desrussischen Symbolismus(《神秘的世界观—俄国象征主义五杰》),Muchen 1964,pp.7-8.
  • 8巴赫金在汉语学界尽管声誉卓著,其思想中的基督教精神因素却很少受到关注。巴赫金与精神更新运动的关系,参见Katerina Clark/Michael Holquist,《巴赫金》,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0-179页及第303页以下。
  • 9关于俄国革命,参山内封介:《俄国革命运动史》,卫仁山译,上海;太平洋书局,1928年,卷五;当今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研究,参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苏文,《传统、改革与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再认识》,见《二十一世纪》,1997(5);刘淑春、翟民刚、王丽华编:《“十月”的选择:九十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局,1997年。
  • 10参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卷2-3,孙静工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同被引文献82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