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象征与叙事——论梅烈日柯夫斯基的象征主义
被引量:
6
Emblem and Narration——On Maylezkovsky's Emblematic Significanc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梅烈日柯夫斯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国思想界提出象征主义的思想 ,并在其宗教小说中对它进行深入阐发 ,其主旨是要从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敞开的现代性深渊出发 ,寻求上帝的文化和精神的更新 ,以与民粹主义思潮的实证主义思潮相抗衡 。
作者
刘小枫
机构地区
瑞士巴塞尔大学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68-81,共14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关键词
梅烈日柯夫斯基
象征主义
知识分子问题
社会小说
市民小说
精神内涵
俄国
基督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宗教小说
文化
分类号
I5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7
参考文献
27
1
参Christa Ebert,Symbolismus in Rrssland(《俄国象征主义》),Berlin1988,pp.18-19.
2
梅烈日柯夫斯基在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先驱作用,参别尔佳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丘守娟译,北京三联,1995年,第215-222页;西人蓝珀特所撰《俄国现代主义》一文对梅烈日柯夫斯基的描述(见布雷德伯里、麦克法蓝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版,1992年,第115-116页)轻浮、平泛,不得要领。
3
《基督与敌基督》是梅烈日柯夫斯基的第一部大型三部曲象征主义小说,其中两个主要人物是西方的。描写达·芬奇的《诸神复活》为其中的第二部,四十年代初已有中译本(绮纹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重版;近年来,其中的另两部也有了中译本:《诸神死了:叛教罗马大帝尤里安》(附有梅烈日柯夫斯基的《自传随笔》节译和《1911-1913年版全集序言》)、《反基督:彼得大帝和皇太子》(刁绍华、赵静男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也许,三部曲中最重要、对我们来说可能也最有趣的,是记叙搞改革开放的彼得大帝的第三部《反基督》。
4
近年来刊行的梅烈日柯夫斯基传记小说中译本还有:《路德与加尔文》(杨德友译,上海学林版1998年)、《但丁传》(刁绍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梅烈日柯夫斯基最著名的传记体评论是多卷本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系节译)。凡引以上著作,仅注书名(或篇名)及页码。
5
参霍达谢维奇:《大墓地》,袁晓芳、朱霄鹏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6
十月革命后,梅烈日柯夫斯基流亡西欧,1941年客死异乡巴黎。在流亡的十余年间,梅烈日柯夫斯基著述不辍,其主要著作的西文译本流传比俄文本更广。有的著作的西文译本直接从手稿移译,如长达1200多页的传记体小说“耶酥三部曲”的后两部——《来临者耶酥》和《死与复活》。九十年代初笔者在巴塞尔旧书店搜寻所得,均为当年的初版。关于梅烈日柯夫斯基丰富多彩的一生,与其共同生活五十余年的妻子、诗人吉皮斯一梅烈日柯夫斯基卡娅的《梅烈日柯夫斯基传》(施用勤、张以童译,北京:华夏版2001)有剪影式的描述;亦参徐黎明:《宗教性的种子;梅烈日柯夫斯基与俄国“新基督教运动”》,见《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13(2000),第203-225页。
7
梅烈日柯夫斯基:《论俄国现文学衰微的原因及各种文学新潮》,引自Fedor Stepun,Mystische Wdtschau:Funf Gestalten desrussischen Symbolismus(《神秘的世界观—俄国象征主义五杰》),Muchen 1964,pp.7-8.
8
巴赫金在汉语学界尽管声誉卓著,其思想中的基督教精神因素却很少受到关注。巴赫金与精神更新运动的关系,参见Katerina Clark/Michael Holquist,《巴赫金》,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0-179页及第303页以下。
9
关于俄国革命,参山内封介:《俄国革命运动史》,卫仁山译,上海;太平洋书局,1928年,卷五;当今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研究,参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苏文,《传统、改革与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再认识》,见《二十一世纪》,1997(5);刘淑春、翟民刚、王丽华编:《“十月”的选择:九十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局,1997年。
10
参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卷2-3,孙静工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同被引文献
82
1
董晓萍.
民族觉醒与现代化——西方民俗学30年回眸[J]
.民俗研究,1998(2):1-7.
被引量:4
2
吴笛.
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独创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4):131-136.
被引量:2
3
裴连山.
从《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看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宗教思想[J]
.金陵神学志,2004(3):177-191.
被引量:2
4
夏勇.
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4-23.
被引量:126
5
王晓华.
我们应该怎样建构文学的人民性?[J]
.文艺争鸣,2005(2):10-13.
被引量:32
6
袁盛勇.
“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1-25.
被引量:33
7
方维保.
人民·人民性与文学良知——对王晓华先生批评的回复[J]
.文艺争鸣,2005(6):79-82.
被引量:19
8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A]..知识分子的立场[C].沈阳: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
9
王蒙.《我们的责任》[J].文艺报,1979,.
10
陈涌.也谈"生活平淡"与追求"轰轰烈烈"[N].光明日报,1951-04-07.
引证文献
6
1
方维保.
人民·人民性与文学良知——对王晓华先生批评的回复[J]
.文艺争鸣,2005(6):79-82.
被引量:19
2
齐丹锋.
至善、宽恕和爱的精神法则——兼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几个人物形象[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47-50.
3
李建军.
人民话语与当代中国文学[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43-146.
4
方维保.
论左翼文学的人民伦理秩序及其道德情感的形成[J]
.文史哲,2011(2):127-137.
被引量:6
5
武晓霞.
“第三王国”的理想——《皇帝与加利利人》与《叛教者尤利安》比较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3):105-110.
被引量:3
6
姚晓萍.
中俄象征诗派“契合”观比较论![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4):345-349.
二级引证文献
27
1
王晓华.
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文学的方向——与方维保、张丽军先生商榷[J]
.文艺争鸣,2006(1):23-30.
被引量:16
2
王晓华.
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从底层写作的立场之争说起[J]
.文艺争鸣,2006(4):34-38.
被引量:62
3
刘川鄂.
为了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关于文学人民性问题的随想[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3.
4
翟业军.
什么人民·为什么人民·怎么人民[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3-5.
5
王剑飞.
附庸在人民性的边缘[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8-9.
6
何志钧,秦凤珍.
也论人民文学的重新出发[J]
.当代文坛,2007(4):53-55.
被引量:1
7
江飞.
难度·限度·单向度——论当下知识分子的底层叙述困境[J]
.理论与创作,2008(2):56-60.
8
王学谦.
人民性与公民性:两种语言一种心态——对人民性与公民性文学论争的分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2):61-66.
被引量:2
9
方维保.
论左翼文学的人民伦理秩序及其道德情感的形成[J]
.文史哲,2011(2):127-137.
被引量:6
10
王磊,杨娟.
马克思主义基础文艺理论研究状况述略(2010—2012)[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3):93-100.
1
萧相恺.
《西游记》宗教文化的随意性[J]
.明清小说研究,1999(4):159-169.
被引量:7
2
高守亚.
四大小说家扫描——当前小说流向管窥[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1996,18(3):36-40.
3
李蓓蕾.
冲突与悖论——评格雷厄姆·格林的两部宗教小说[J]
.作家,2011(16):62-63.
4
钟声.
萧乾宗教小说的悲剧意识——从《皈依》、《鹏程》谈起[J]
.青年文学家,2016,0(12X):28-29.
5
陈璐.
北村宗教小说主题与形式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3-14.
被引量:1
6
李兴,王晨星.
赫尔岑“俄国社会主义”思想述评[J]
.俄罗斯文艺,2012(3):32-37.
7
宋莉华.
宾为霖与《天路历程》的汉译[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5):83-90.
被引量:4
8
杨槟.
论北村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复调结构”——兼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J]
.电影评介,2009(16):97-98.
9
邱运华.
在批评的背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论托尔斯泰比较研究[J]
.俄罗斯文艺,1999(3):53-57.
被引量:3
10
宋珂君.
涅槃:宗教小说的结尾套路及其佛教“修行”寓意[J]
.明清小说研究,2002(3):4-15.
浙江学刊
200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