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共党史资料》
2006年第2期88-99,共12页
CCP History Material
同被引文献38
-
1何立波.廖承志与中日关系正常化[J].党史博览,2005(2):41-44. 被引量:2
-
2蔡德麟.历史的丰碑——回顾池田大作先生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所作的贡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5(4):5-9. 被引量:2
-
3张香山.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J].日本学刊,1997(5):3-17. 被引量:28
-
4常青.池田大作与中日邦交30年[J].中华儿女,2002,0(10):24-29. 被引量:1
-
5林民旺.前景理论与外交决策[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5):62-68. 被引量:36
-
6《祝贺中日两国工人阶级友好团结的新发展》,载《人民日报》,1958年10月5日,第3版.
-
7[2][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M].东京:原书房,1988.59-63.
-
8[3]吴学文,王俊彦.廖承志与日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77.
-
9[12]日中恢复邦交秘话--池田大作与日中友好[M].卞立强,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
-
10纪锋.“揭开中日关系史上新篇章的一次访问”,《人民日报》1992年11月29日,第5版.
引证文献6
-
1林晓光,周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对日外交[J].中共党史研究,2006(6):57-64. 被引量:2
-
2杜海怀.廖承志、池田大作与中日邦交正常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8. 被引量:3
-
3刘建平.理解“廖承志时代”:战后中日关系的传播政治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0):28-34. 被引量:1
-
4刘世龙.冷战前期中国的对日政策研究——兼论两国复交后存在的两个隐患[J].日本学刊,2018,0(4):30-46. 被引量:2
-
5张颖,潘敬国.周恩来与日侨归国问题的解决——基于《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的考察[J].党的文献,2019(2):58-65. 被引量:3
-
6葛晓畅,尹继武.说服工作与日本对华建交偏好的转变[J].国际政治科学,2024,9(1):88-13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J].抗日战争研究,2009(4):5-22. 被引量:36
-
2郭永虎.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19(5):107-114.
-
3贾紫微.廖承志对日民间外交当代思考[J].长江丛刊,2017,0(24):144-144.
-
4吕东亮.《蔡文姬》与郭沫若的家国新体验[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21-27.
-
5辛逸,赵懿,董龙.二〇一九年中共党史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21(2):140-157.
-
6闫立光.1949—1972年中国共产党处理对日战后遗留问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3):1-8.
-
7徐显芬.中日邦交正常化决策研究述要[J].中共党史研究,2022(4):106-115.
-
8张方慧.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华日侨回国行动论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5):53-61.
-
9葛晓畅,尹继武.说服工作与日本对华建交偏好的转变[J].国际政治科学,2024,9(1):88-132. 被引量:2
-
10尹继武.全球风险社会的政治心理基础:一项理论性的探索[J].国际政治研究,2024(2):42-60.
-
1王毅.31小时生死挺进震中汶川[J].新湘评论,2008(7):48-49.
-
2庄涛.战后日本两条道路的斗争[J].国际问题研究,1959(5):8-15.
-
3桥本隆则.安倍修宪引发的二战弃民往事[J].中国新闻周刊,2014(20):90-90.
-
4佘华.三个首相恶化日中关系[J].环球人物,2006,0(14):23-24.
-
5杨振亚.切中要害 维护大局——邓小平对日工作的方针[J].世界知识,2001(15):40-41.
-
6陈隆深.日本利用“战争赔偿”向东南亚扩张[J].国际问题研究,1959(3):45-48.
-
7星际.新中国外交史上最强硬的几段话[J].山西老年,2014,0(9):22-22.
-
8杨栋梁,乔林生.岸信介:从战犯到首相[J].社会观察,2014(2):17-19.
-
9岸信介——日本战后右翼势力的鼻祖[J].党课,2013(14):98-102.
-
10席青.阿登纳岸信介妄图恢复德日轴心[J].国际问题研究,1960(5):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