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延安时期毛泽东评价鲁迅的模糊性与策略性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鲁迅思想的传播和接受都受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鲁迅评价的影响。毛泽东对鲁迅革命史价值的阐释使鲁迅思想的传播和接受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同时也将鲁迅作为文化人的政治地位提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但随着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大旗出现和学界对鲁迅思想认识的加深,
作者
周维东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0年第1期21-32,共12页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关键词
鲁迅精神
延安时期
左翼文学
斗争精神
论鲁迅
陕北公学
苏维埃运动
“左联”
延安文学
社会小说
分类号
A75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1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66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8
1
孙国林.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北公学掠影[J]
.党史文汇,2005(11):16-19.
被引量:7
2
袁盛勇.
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形成(上)[J]
.鲁迅研究月刊,2004(2):21-31.
被引量:8
3
王富仁.
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23-29.
被引量:47
4
古远清.
鲁迅坚拒蒋介石拉拢[J]
.领导文萃,2001,0(11):103-110.
被引量:2
5
蓝棣之.症候式分析:毛泽东的鲁迅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6
赵浩生.周扬笑谈历史功过[J].新文学史料.1979(02)
7
[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
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
二级参考文献
71
1
巴人.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文艺阵地,1939,(10).
2
毛泽东.《致周扬》(1939年11月7日)[A]..《毛泽东文艺论集》[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59页.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861页.
4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J].《文化批判》,1928,.
5
李维汉.《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和整风运动》[A]..《回忆与研究》下册[C].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483页.
6
周立波.《谈阿Q》[J].《中国文艺》,1941,1(1).
7
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文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10页.
8
.《(鲁迅论文选集)序言》[A]..《张闻天文集》第3卷[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121页.
9
萧军.《两本书底“前记”(一)—鲁迅研究特刊第一辑:(阿Q论集》》[N].《解放日报》第4版,1941年1O月13日.
10
.《(鲁迅论文选集)序言》“选编说明”[A]..《张闻天文集》第3卷[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共引文献
66
1
王小平.
世情叙事经验的流动与整合——论张怡微的上海书写[J]
.南方文坛,2024(4):154-157.
2
陆子君.
一种清醒的姿态——谈张天翼的《包氏父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53-54.
被引量:1
3
赵园,钱理群,洪子诚,吴晓东,贺桂梅,赵京华,吕晴,秦弓,田禾,范家进,赵稀方,杨联芬,段美乔,牧阳一.
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1-4.
被引量:37
4
赵稀方.
赵稀方:俄苏文学翻译与左翼文学资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32-33.
被引量:2
5
袁盛勇.
延安文学及延安文学研究刍议[J]
.文学评论,2005(1):149-155.
被引量:8
6
郭艳.
以非时代主流人物身份叙述大时代主流人物——关于左翼作家确立群体主体性原因的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85-88.
被引量:1
7
吴亚南.
革命与自由的悖论——左翼文学与现代性的联结线索[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3):37-41.
被引量:1
8
杨洪承.
论文学史的现代性——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教学与史料建设的关系[J]
.学习与探索,2006(1):159-163.
被引量:4
9
陈红旗.
中国左翼文学的可能性[J]
.学术研究,2006(8):132-135.
10
白亮.
“左翼”文学精神与底层写作[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4):34-38.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43
1
王荆.
国民党“密令”和鲁迅研究[J]
.鲁迅研究月刊,1993(1):64-65.
被引量:6
2
黄万华.
鲁迅传统和战时中国文学[J]
.东岳论丛,2005,26(4):9-14.
被引量:4
3
何其芳.改造自己,改造艺术[N].解放日报,1943-04-03.
4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李志民.革命熔炉[M].北京: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1-52.
7
李义然.精读习惯与集体精神[N].解放日报,1943-07-16.
8
谢觉哉日记(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72.
9
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冲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87.
10
唐乔.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方向——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N].新中华报,1940-10-17.
引证文献
4
1
林亨清.
探析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96-97.
2
张新标,刘卓红.
改造与型塑: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11(17):51-56.
被引量:6
3
宋颖慧.
延安文艺报刊中的“鲁迅”及其传播[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1):56-59.
被引量:3
4
张钰.
从“民族鲁迅”到“延安鲁迅”——国共博弈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7):214-22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范鹏.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透析:成因、贡献及其转型[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5(2):56-59.
2
张新标,刘卓红.
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理论话语的思想建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2):99-102.
被引量:1
3
续小强.
延安文艺空间中的鲁迅形象建构[J]
.齐鲁学刊,2017(4):151-156.
4
明成满,圣雪琪.
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苏区研究,2019(4):112-120.
被引量:2
5
郝琦,张雪.
新世纪以来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5):115-119.
被引量:1
6
王俊虎.
近年来(2015~2016年)延安文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
.榆林学院学报,2020,30(1):79-86.
7
郭婉绯,尹晓徽.
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4):30-34.
8
刘亚琼.
《晋绥日报》副刊中的鲁迅纪念研究[J]
.鲁迅研究月刊,2021(7):40-49.
被引量:1
9
崔芃昊,于小植.
“梗”“嘻哈”与“弹幕”:论网络亚文化语境中“鲁迅形象”的“脱域”[J]
.鲁迅研究月刊,2022(8):69-78.
被引量:4
10
王玉莹,方章东.
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启示[J]
.池州学院学报,2024,38(2):65-69.
1
徐续红.
毛泽东《论鲁迅》为什么没在延安首发?——兼论成仿吾《纪念鲁迅》的写作时间及其他[J]
.鲁迅研究月刊,2011(10):69-77.
被引量:2
2
佚名.
鲁迅死于政治谋害?[J]
.政府法制,2013(24):14-14.
3
百年西部人物谢无吾[J]
.新西部,2014,0(6):1-1.
4
萧红:谜一样的存在[J]
.满分阅读(初中版),2014(12):42-45.
5
朱向军.
鲁迅的“悲哀”之伟大[J]
.兰台世界(上旬),2008(7):39-40.
6
徐瑞岳,梁伟峰.
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不朽遗产——脞谈对鲁迅的评价和研究问题[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1):43-47.
被引量:1
7
王少青.
什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标志──与宋贵仑同志商榷[J]
.江汉论坛,1997(2):66-69.
被引量:1
8
乐奀.
鲁迅:“我可以爱!”[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6,0(19):6-7.
9
岳瑟.
鲁艺漫忆[J]
.中国作家(文学版),1990,0(6):82-94.
被引量:3
10
潘磊,曾彦修.
曾彦修先生谈“‘鲁迅’在延安”[J]
.新文学史料,2006(2):13-17.
被引量:1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