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类虚词的分布考察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针对目前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同"、"跟"、"与"四个"和"类虚词的分布缺少细致描写的情况,本文主要从篇章角度提出了"和"类虚词做介词和做连词的划界标准,并通过大规模语料分析,对"和"类虚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分布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和"类虚词在语体、词性及搭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分布。
作者
龚君冉
机构地区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出处
《对外汉语研究》
2008年第1期95-113,共19页
关键词
“和”类虚词
介词
连词
互补分布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74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3
1
吴福祥.
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J]
.中国语文,2003(1):43-58.
被引量:130
2
于江.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J]
.中国语文,1996(6):457-464.
被引量:34
3
张谊生.
交互类短语与连介兼类词的分化[J]
.中国语文,1996(5):330-338.
被引量:36
二级参考文献
76
1
高育花.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研究述评[J]
.古汉语研究,1998(3):56-60.
被引量:9
2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50
3
于江.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J]
.中国语文,1996(6):457-464.
被引量:34
4
许宝华 陶寰.《上海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5
太田辰夫 蒋绍愚 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6
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7
马贝加.介词“同”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3,(2).
8
平田昌司.《徽州方言研究》[M].(东京)好文出版社,1998..
9
刘坚.《试论“和”字的发展,附论“共”字和“连”字》[J].中国语文,1989,(6).
10
曾毅平.2000,《石城(龙岗)方言的介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
共引文献
174
1
邵琛欣.
汉语工具介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类型学意义[J]
.语言学论丛,2019(2):17-47.
2
覃凤余,王全华,程博.
壮语方言“放置”义语素的多功能性及语义演变[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2):166-186.
3
尹文彬.
列举助词“等”的语义演变研究[J]
.汉字文化,2022(S01):192-194.
4
熊仲儒.
“和”的词类分析[J]
.汉语学习,2021(1):3-15.
被引量:3
5
葛婷.
常用协同副词的协同语义序列与内部差异[J]
.时代文学,2009(11):173-175.
6
张莹.
并列连词来源探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34-40.
被引量:1
7
丁庆刚.
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282-283.
被引量:1
8
戴晓园.
汉语副词研究热点的透视与探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52-52.
9
张谊生.
“N”+“们”的选择限制与“N们”的表义功用[J]
.中国语文,2001(3):201-211.
被引量:38
10
杨炳钧.
介词的功能语言学解释[J]
.外国语,2001,24(1):47-53.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9
1
卢英顺.
把字句的配价及相关问题[J]
.语言科学,2003,2(2):37-45.
被引量:12
2
张谊生.
交互动词的配价研究[J]
.语言研究,1997(1):16-31.
被引量:37
3
陈保亚.
论语言研究的泛时观念[J]
.思想战线,1991,17(1):52-56.
被引量:11
4
于江.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J]
.中国语文,1996(6):457-464.
被引量:34
5
张谊生.
交互类短语与连介兼类词的分化[J]
.中国语文,1996(5):330-338.
被引量:36
6
李艳娇,杨尔弘.
基于语料库的“和、与、同、跟”使用分布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3):75-82.
被引量:4
7
王仁强.
现代英语兼类现状研究——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为例[J]
.外国语,2014,37(4):49-59.
被引量:52
8
卢英顺.
说“通过”[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11-16.
被引量:10
9
卢英顺.
认知图景之间的相互作用[J]
.语言研究集刊,2015(2):114-12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杨旭.
从认知图景看“同”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J]
.汉语学习,2018(3):104-11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余俊宏.
现代汉语协配句研究[J]
.汉语学习,2018(6):20-29.
被引量:3
2
卢英顺.
认知图景的扩充:非普遍认知图景[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3):59-67.
被引量:2
3
卢英顺.
认知图景理论在语篇研究中的运用[J]
.当代修辞学,2023(1):21-29.
被引量:4
1
侯伟玲,李素英.
汉语中“和”类虚词的历史演变[J]
.科技信息,2007(3):125-126.
2
曹炜.
《金瓶梅词话》中“和”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71-79.
被引量:4
3
孙立新.
关中方言的“和”类虚词[J]
.长安学刊,2012(3):25-27.
4
万茹.
《儿女英雄传》中介词“合”“同”“与”用法差异计量考察[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15-16.
5
高玉洁.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和”类虚词[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5.
6
崔亚珍,蔡稹.
“跟”的语法化动因[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44-46.
被引量:1
7
郭才正,曹炜.
《型世言》中“和”类虚词用法分布计量考察[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75-78.
8
高育花.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研究述评[J]
.古汉语研究,1998(3):56-60.
被引量:9
9
曹炜.
近代汉语中被忽视的“和”类虚词成员“并”——以《金瓶梅词话》中“并”的用法及分布为例[J]
.古汉语研究,2006(4):16-20.
被引量:8
10
姜抗.
从常德话中的“两个”看“和”类虚词的历史演变[J]
.科教文汇,2008(31):250-250.
对外汉语研究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