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综合实验班学习保障机制初构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引言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和深入发展,对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能够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1][2]。目前,我国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工程实践能力差,基本工程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3][4]。因此。
作者
姜少华
徐樱华
杨冬香
李澄非
机构地区
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五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出处
《大学(研究)》
2014年第10期65-69,共5页
University(Academic)
关键词
工程应用型人才
工程类专业
制造业大国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性教学
企业导师
力差
企业学习
学习方案
分类号
TB [一般工业技术]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01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6
1
邹丽霞,花明,黄国林,刘峙荣.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08,25(1):15-18.
被引量:35
2
童张法,粟海锋,文衍宣,黄祖强,陈小鹏.
强化工程实践的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2008,25(6):43-46.
被引量:21
3
张焜,纪秋颖,董超俊.
组建实验班 创立“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9-32.
被引量:14
4
陈彬,潘艺林.
实施全面工程教育 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
.化工高等教育,2008,25(1):1-4.
被引量:28
5
蒋丽红,李沪萍,罗康碧,祝琳华.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7,24(5):48-51.
被引量:8
6
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徐佩若,张泽廷,匡国柱,黄少烈,姚善泾,梁斌,赵洪,余宝乐,王保国,乐清华,陈砺,陈纪忠.
化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项目成果简介[J]
.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8-11.
被引量:116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付海伦.
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2):42-45.
被引量:24
2
李瑛.
我国教师职业资格制度实施现状及发展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05(13):54-55.
被引量:5
3
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徐佩若,张泽廷,匡国柱,黄少烈,姚善泾,梁斌,赵洪,余宝乐,王保国,乐清华,陈砺,陈纪忠.
化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项目成果简介[J]
.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8-11.
被引量:116
4
赵韩强,赵树凯,刘莉萍.
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
.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81-82.
被引量:14
5
涂善东.
“全面工程教育”引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2):6-13.
被引量:66
6
余国琮.化工学科的发展态势与高等人才的培养.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2):8-11.
7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高[2005]14号文件[S].
8
余国琮,李士雨.余国琮院士在项目鉴定会上的工作报告[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4.
9
涂善东.解读全面工程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11-2(3).
10
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论坛在深圳举行解决工程教育问题关键在政府[J/OL].2007-6-2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91c7a010009ey.html.
共引文献
201
1
刘媛媛,张亚安,余丽丽,林保平.
产教融合培养化工与制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J]
.化工高等教育,2022,39(2):61-65.
被引量:3
2
潘傲申,邱红.
以综合实验班为载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与创新[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2):125-126.
3
粟海锋,文衍宣,童张法.
地方高校化工类本科应用性人才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索[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z1):63-64.
被引量:6
4
詹世平,赵启成,王卫京,陈淑花.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2).
5
王贺云,李江兵,王运华.
地方高校特色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33):54-55.
6
刘琨,张冬云.
《化工原理》实习课件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
.化工高等教育,2007,24(1):22-24.
被引量:2
7
王振芳,张长桥,任晓红.
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工程特色教育[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2):98-99.
被引量:14
8
曹阳,高轶群,乐意,刘荣,谭书明.
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化工原理课程教改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7,24(2):59-61.
被引量:31
9
杨荣榛,段兴潮,董文生,胡满成,张国防.
师范院校化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化学教育,2007,28(8):36-37.
被引量:6
10
任秀莲,魏琦峰,黄明湖,陈玉杰.
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指导—探究”模式[J]
.化工高等教育,2007,24(5):74-7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
1
张焜,董超俊,杨文芳.
地方高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的理论与实践[J]
.大学(研究),2013(2):22-27.
被引量:7
2
张焜,纪秋颖,董超俊.
组建实验班 创立“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9-32.
被引量:14
3
郝晓曦,李辛沫.
高校“双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机电学院综合实验班改革实践[J]
.价值工程,2015,34(2):216-217.
被引量:3
4
张焜,纪秋颖.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大学(研究),2014(10):49-56.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
1
李澄非,梁淑芬,姜少华.
校企协同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6):27-3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王颖,邵桂芳,陶继平,孙文隽.
全方位全周期的校企联合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3):8-11.
被引量:3
2
陆超.
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人才培养实践的思考[J]
.物联网技术,2020,10(5):117-120.
被引量:4
3
刘朝霞.
因材施教 提升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
.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5):73-75.
被引量:1
1
杜自明.
激活高职学生学习的三个自信[J]
.中国电子商务,2014(15):136-136.
2
郎咸平.
大学生毕业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在吉林大学的演讲[J]
.文苑,2009(7):52-53.
被引量:1
3
范佳凤.
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学习阶段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以五邑大学华润燃气综合实验班为例[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88-92.
被引量:1
4
教育部:工科大学生将在企业学习一年[J]
.职业技术,2010(7):8-8.
5
何玉林,杨连发,黄伟.
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过程的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5):56-59.
被引量:3
6
周叙荣,干为民,金祥曙,何亚峰.
机械类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学习之探讨[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27(5):93-96.
被引量:4
7
刘创明.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学生社团建设探索[J]
.才智,2016,0(11):89-90.
8
UOOC联盟成立的背后[J]
.中国教育网络,2014(7):63-63.
9
杨文芳.
企业学习阶段基于能力本位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9(1):52-57.
10
高丹,陈宝鹏.
产学合作强化实践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J]
.电大理工,2009(1):57-58.
被引量:3
大学(研究)
2014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