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IS)是一种婴幼儿期难治性癫痫性脑病,临床表现是点头抱团样痉挛发作,脑电图(EEG)呈发作间期高度失律以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大多数患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氨己烯酸(Vigabatrin,VGB)治疗有效,对普通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婴儿痉挛症的病因有200多种,但至今发病机制不明。本文总结了7个有关婴儿痉挛症典型的动物模型。ARX基因突变小鼠模型对雌二醇治疗有效,且提出了中间神经元致病学说。唐氏综合症小鼠模型由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激动剂诱发痉挛,对托肽品Q治疗有效。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可以诱导大、小鼠痉挛发作,在产前给予倍他米松或是产前游泳模拟产前压力解释了ACTH治疗有效性的原理。多重打击大鼠模型模拟大脑皮层受损导致的癫痫,做出了耐药模型。河豚毒大鼠模型是唯一有EEG发作间期高度失律的模型,并且和"发作不同步学说"相一致。本文回顾学习7个婴儿痉挛症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局限性,探讨婴儿痉挛症的发病机制,以及部分模型的新药研究。
出处
《癫痫杂志》
201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Journal of Epile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