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海》
2002年第2期156-159,共4页
Academia Bimestris
参考文献3
-
1H·N·古巴诺夫.《感性反映中的形象和符号问题》[J].哲学问题,1982,(5).
-
2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2页.
-
3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共引文献13
-
1金健人.论文学的艺术张力[J].文艺理论研究,2001(3):38-44. 被引量:33
-
2邹元江.史诗剧:被限制戏剧的难题[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2):24-36. 被引量:1
-
3王元骧.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J].文学评论,2006(2):5-16. 被引量:19
-
4陈榕.阿特伍德《帕涅罗帕记》中对古希腊合唱团传统的改写[J].当代外国文学,2006,27(3):138-146. 被引量:11
-
5张公善,徐岱.从“异在”到“异态”:生活诗学的伦理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3):112-116. 被引量:1
-
6夏晓虹.秋瑾文学形象的时代风貌——从夏衍的话剧到谢晋的电影[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49-65. 被引量:8
-
7高秉江,卫才胜.论无形家园[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22-27. 被引量:4
-
8王元骧.对于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的思考[J].文学评论,2012(3):191-199. 被引量:8
-
9方维规.“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豪泽尔艺术社会学思想探析[J].学术研究,2013(4):132-138. 被引量:3
-
10王元骧.实践论美学的思想精髓和理论价值[J].文艺研究,2016(9):5-15.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8
-
1李建华.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3):10-15. 被引量:7
-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11):102-104. 被引量:6
-
3布鲁斯.马克斯韦尔,罗兰德.雷岑巴赫,孙陆.模仿、想象和重新评价:道德情感的教育[J].中国德育,2007,2(2):7-13. 被引量:4
-
4齐格蒙特·鲍曼 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9-40.
-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6.
-
6郁乐.试析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的理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11(2):117-123. 被引量:6
-
7王玥.论道德情感——敬畏感、羞愧感、联系感的培育[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2):166-168. 被引量:2
-
8张春玲.“知行脱节”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评论,1999(5):42-44. 被引量:8
-
1刘国利.论道德的不同层次与法律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1(6):66-67. 被引量:1
-
2彭建军.略论道德评价标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5-7.
-
3积极开展伦理学的研究[J].哲学研究,1980(6):3-5.
-
4卢书欣.论道德情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9(7):35-38. 被引量:5
-
5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J].北大法律评论,2000,1(2):128-158. 被引量:38
-
6法治与德治——以德治国漫谈之一[J].律师世界,2001(4):1-1.
-
7薛成有.论道德对司法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57-59.
-
8王晓红.对党员干部政治道德教育方式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7-9.
-
9吴宁,申晓晶.中国社会转型期情感的作用及其引导[J].重庆社会科学,2005(10):30-34.
-
10吴宁,申晓晶.中国社会转型期情感的作用及其引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4-127.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