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2年第5期278-279,共2页
Gu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79
-
1王飞,邢世和.作物种植区划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37-40. 被引量:19
-
2覃德斌.因地制宜 良种良法 发展我区玉米生产[J].广西农学报,2003,18(5):50-52. 被引量:1
-
3杨丹彤,黄世醒,区颖刚,郑丁科,李伯祥,刘瑛.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探讨[J].现代农业装备,2004(5):9-11. 被引量:6
-
4唐桂.甘蔗间种玉米得不偿失[J].广西蔗糖,1997(1):27-29. 被引量:5
-
5曾伯胜,梁兆新,王学超.蔗田碎叶机推广应用现状和建议[J].广西农业科学,2004,35(5):420-421. 被引量:7
-
6崔玉华.中国应大力发展甜高粱生产[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4(5):15-16. 被引量:3
-
7宾士友,张皆禄,陀少芳.广西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试验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2):134-138. 被引量:4
-
8姚克敏,吴举开,王树斌.我国甘蔗的气候生产力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94,15(2):19-24. 被引量:2
-
9谢少葵,黄武杰.培肥土壤与茉莉花优质高产栽培方法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5):439-443. 被引量:22
-
10陶秋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蔗糖业的机遇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2006(2):56-6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4
-
1韦宝珠.甘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应用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20-521. 被引量:5
-
2覃守贵,莫识美,梁文育.广西发展甜高粱初探[J].广西农学报,2007,22(2):72-75. 被引量:4
-
3林涛,梁贤.广西秸秆资源产业开发模式设计与对策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27(1):19-21. 被引量:7
-
4杨艳芳,李德成,赵玉国,张甘霖,陈留美,马光军,李山泉,谭勇,覃振锋,韦志凯.广西宜州市甘蔗低产原因的调查[J].土壤,2009,41(2):315-319. 被引量:8
-
5陈超平,阳慈香,杨丹彤,牟向伟.甘蔗机械化收获系统的试验与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0(3):107-109. 被引量:34
-
6樊仙,刀静梅,崔雄维,郭家文,张跃彬,刘少春.云南省沧源县甘蔗生产现状调查[J].中国糖料,2011,33(4):56-58. 被引量:1
-
7梁昌贵,刘逊忠,林群艳.不同耕作方式对赤红壤甘蔗产量、糖分及效益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12-13.
-
8刘逊忠,林群艳,黎国安.不同耕作方式对赤红壤甘蔗产量、糖分及效益的影响[J].中国糖料,2012,34(3):27-29. 被引量:3
-
9程绍明,王俊,王永维.我国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和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93-194. 被引量:23
-
10覃凤兰.甘蔗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及效益分析[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4(4):24-25.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08
-
1曾志强,区颖刚,解福祥,赖荣光.切断式甘蔗联合收获机的试验与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2,34(9):164-166. 被引量:17
-
2韦宝珠.甘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应用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20-521. 被引量:5
-
3周秋香.甜高梁的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10):13-13. 被引量:1
-
4甘福丁,魏世清,覃文能,黄爱宁,黄凌志,赵德钦.广西农村沼气发展潜力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65-267. 被引量:6
-
5廖青,韦广泼,刘斌,陈桂芬,黄东亮,李杨瑞.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6):542-544. 被引量:41
-
6陈远玲,周启迪.开中心式负载传感系统在甘蔗收割机的应用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0,34(8):90-93. 被引量:2
-
7曾志强,陈超平,赖荣光,郑学文.湛江农垦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0,34(4):20-23.
-
8廖平伟,张华,罗俊,郭伟,黄志宏.我国甘蔗生产现状及竞争力分析[J].中国糖料,2010,32(4):44-45. 被引量:13
-
9梁辛,李桂英,韦升菊,邹彩霞,李辉,周贵有,李丽莉,李舒露.饲用甜高粱在广西的引种试验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36-20138. 被引量:17
-
10隋菲菲,安珍珍.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4):64-70.
-
1刘文秀.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路[J].农机科技推广,2003(3):28-29. 被引量:2
-
2刘梦林,黄冬发,李德健.广西甘蔗线虫病及其防治研究[J].甘蔗糖业,1993(3):17-21. 被引量:7
-
3刘海斌.近年广西甘蔗杂交育种研究的进展[J].甘蔗(福建),1999,6(2):47-48. 被引量:3
-
4李国章.广西甘蔗的需水与灌溉[J].广西水利水电,1993(2):62-67. 被引量:4
-
5韦文科.广西甘蔗品种选育现状与展望[J].甘蔗糖业,1997,26(4):8-13.
-
6游建华,方锋学,陈引芝,农定产,樊保宁.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糖料,2008,30(4):69-72. 被引量:23
-
7廖伟,黄志华.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5(5):18-18.
-
8陆文娟,韦贵剑,梁景文,彭天缘,覃思德.2013—2014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在河池点的表现[J].中国糖料,2015,37(6):15-17. 被引量:1
-
9卢星高.对加快广西甘蔗生产发展的一些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6):122-122. 被引量:9
-
10廖咏梅,王忠文.广西甘蔗病害的发生现状及其防治策略[J].广西植保,1999,12(2):23-24.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