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的特点与生产工艺
被引量:
2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design on the high-salt diluted state fermentation method of soy sauc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分析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 ,对比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的特点 。
作者
王立群
机构地区
安徽省轻工业设计院
出处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2年第10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
生产工艺
分类号
TS264.2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4
1
蔡木易.
酱油市场发展趋势及生产企业的对策[J]
.中国调味品,2001,26(8):3-5.
被引量:8
2
路永芳.
谈低盐固态发酵酿造酱油生产技术(一)[J]
.中国调味品,1999,24(10):18-19.
被引量:3
3
仪宏,王丽丽,王瑞果,刘会勇,郭艳玲.
酱油生产工艺研究[J]
.中国调味品,1997(10):13-16.
被引量:3
4
刘立梅,顾立众.
酱油生产的新工艺[J]
.食品科学,1999,20(5):34-36.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
1
林祖申.
21世纪酱油调味品的发展方向[J]
.中国调味品,2001(3):6-8.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
11
1
王炜,贺稚非,李莉.
酱油发酵生产的现状及前景[J]
.四川食品与发酵,2004,40(4):5-9.
2
黄勇,高冰,赵向东.
酱油熟料消化中蛋白质热变性的研究[J]
.中国酿造,2005,24(11):30-32.
被引量:3
3
李琢伟,刘芳,刘俊梅.
虾子酱油的研制[J]
.中国调味品,2009,34(4):76-78.
4
金卫东,吕景良,董英山,刘凯,李立波,江相智,高淑芹.
黑豆酱油生产工艺及营养成分的研究[J]
.中国酿造,1998,17(6):21-23.
被引量:4
5
杜俊杰,叶兴乾,宣以巍,李佳.
浙江省酱油产品市场现状分析——以杭州市主要大型超市为例[J]
.中国调味品,2011,36(4):111-113.
6
李佳,李博,党亚丽,尹源明.
浙江省酱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食品科技,2011,36(5):251-254.
7
朱史齐.
对我国酱油酿造几项新技术应用之浅见[J]
.中国调味品,2002,27(2):3-5.
被引量:3
8
朱史齐.
我国高档酿造酱油生产工艺应创新[J]
.中国调味品,2002,27(7):3-5.
被引量:3
9
李谦,秦礼康,夏辅蔚,张素云,党娟.
低盐固态苦荞酱油发酵工艺及理化品质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16,41(2):6-12.
被引量:10
10
彭海萍,王兰.
鲁梅克斯无盐保健酱油的研制[J]
.食品工业科技,2002,23(9):52-53.
同被引文献
22
1
张永忠,孙艳梅.
大豆异黄酮研究中的名词术语[J]
.中国粮油学报,2004,19(4):46-49.
被引量:9
2
张晨,杨晓泉,孔慧清,卢秋雁,李雄,刘美玲.
不同加工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组分稳定性的研究现状[J]
.大豆科学,2006,25(1):73-76.
被引量:5
3
阎杰,宋光泉.
值得开发的“废物”—酱油渣[J]
.中国调味品,2006,31(10):14-17.
被引量:37
4
钟振声,王亚丽,齐玉堂,张维农.
酱油渣中油脂的提取及其质量指标分析[J]
.中国油脂,2006,31(11):21-23.
被引量:22
5
王素珍.
乳酸菌与酱油的制造[J]
.中国调味品,2008,33(5):64-65.
被引量:7
6
李丹,李晓磊,李荣和.
纤维素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混合物的抗氧化活性[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8):1-4.
被引量:4
7
李沛.
安琪酵母抽提物及其在食品调味品中的应用[J]
.中国酿造,2010,29(2):17-21.
被引量:12
8
陈敏,吴昊.
酱渣再利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2011,36(8):19-23.
被引量:22
9
张蕊,姜义宝,杨玉荣,梁宏德.
大豆异黄酮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学报,2011,23(11):1884-1890.
被引量:18
10
卜春文.
酱油渣的生物技术开发利用[J]
.饲料工业,2001,22(12):49-49.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2
1
张玉洁,张彦民,王菲,赵国忠.
外源添加物对酱油发酵的影响[J]
.中国酿造,2022,41(4):152-156.
被引量:3
2
梁锦云,温林凤,李嘉辉,王培培,徐新玉,符姜燕,曹庸,李俊.
不同发酵季节酱油发酵基料的大豆异黄酮含量分析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4,35(12):96-10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赖理智,李艳军,李荔.
乳酸菌在酱油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导刊,2022(32):163-166.
被引量:2
2
于茜雅,鲁骞,吴昌正,王阿利,黄桂东.
温度对广式高盐稀态酱油原油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23,44(22):55-63.
被引量:8
3
史伊格,蒲丹丹,勇倩倩,黄实宽,陈洪卫,张玉玉.
10种特级酱油香气差异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24,45(4):250-260.
被引量:1
1
王丽杰.
响应面优化高盐稀态酱油发酵工艺[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9):130-135.
被引量:2
2
叶茂,邓毛程,顾宗珠.
减曲发酵工艺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质量的影响[J]
.食品工业,2015,36(3):56-57.
被引量:4
3
叶茂,邓毛程,张远平,李静.
小麦粒度对酱油制曲和酱油质量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40(3):139-141.
被引量:4
4
鲁肇元,魏克强.
“酿造酱油”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综述[J]
.中国调味品,2006,31(1):28-31.
被引量:24
5
谢韩.
酱油发酵工艺研究[J]
.江苏调味副食品,2015,32(3):23-26.
被引量:1
6
陆文国.
低盐固态发酵的新话题[J]
.中国调味品,2000,25(3):9-10.
7
施安辉,刘自鎔,任建平,刘尔敬,于勤玲.
低盐固态发酵工艺酱醅中微生物区系的分析[J]
.山东食品发酵,1997(4):16-20.
8
李次力,段善海,赵凯,喻朝阳.
螺旋藻酱油的研制[J]
.食品与机械,2001,17(4):32-32.
被引量:2
9
王立江.
不同发酵方法对酱油品质的影响[J]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6,23(3):20-21.
被引量:2
10
酱油 选高盐稀态的[J]
.开心(老年),2013(10):45-45.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2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