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6期90-95,共6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5
-
1.《孟子·滕文公下》[M].,..
-
2王充:《论衡·效力》.
-
3《吕氏春秋·赞能》.
-
4.《汉书·司马迁传》[M].,.2717页.
-
5.《汉书·贾山传》[M].,..
共引文献171
-
1李守庸.孟轲对孔子义利观中积极因素的继承与发展[J].经济评论,2004(4):8-14. 被引量:1
-
2刘卫,徐国利.对史学价值观与历史本体观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4):123-129. 被引量:5
-
3李建中.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J].江汉论坛,2004(9):114-117.
-
4彭林.始者近情 终者近义——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J].中国史研究,2001(3):3-14. 被引量:11
-
5王曾瑜.绍兴和议与士人气节[J].中国史研究,2001(3):129-137. 被引量:11
-
6姚治中.淮南狱辨正[J].安徽史学,2001(4):2-6. 被引量:1
-
7李文.重新评价东亚儒教文化的历史作用[J].世界宗教研究,2002(2):24-30. 被引量:2
-
8罗维明.《野有死》解析[J].江淮论坛,2002(5):116-119.
-
9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J].鲁迅研究月刊,2000(11):12-16. 被引量:1
-
10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三)[J].鲁迅研究月刊,2001(4):4-1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0
-
1孟祥才.从秦汉时期皇帝诏书称引儒家经典看儒学的发展[J].孔子研究,2004(4):72-82. 被引量:12
-
2刘力.董仲舒大一统帝国的社会控制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3-58. 被引量:4
-
3臧知非.《“义不讪上,智不危身”发微:董仲舒春秋公羊与汉代儒生的人格蜕变》[J].苏州大学学报,2000,.
-
4彼德·布劳.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1964年初版.
-
5彼德·布劳.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孙非,张黎勤翻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
6彼德·布劳.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商务印书馆,2008出版.李国武翻译.
-
7严可均.《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6页.
-
8《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儒言灾异"条.
-
9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54页.
-
10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三辑)》,三联书店,1987年.
-
1沈君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反腐倡廉的一致性[J].新疆社科论坛,2004(1):47-49. 被引量:2
-
2王桂芳.论反腐倡廉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30(5):19-20. 被引量:1
-
3董新凯.公司的政治功能及其实现[J].兰州学刊,2008(11):115-118.
-
4李金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理论参考,2014(4):33-37. 被引量:1
-
5陈群.略论《史记》中的吕后性格的形成[J].课外阅读(中下),2012(21):322-322.
-
6杜吉华.汉民族风俗中的徐州古俗基因[J].江苏地方志,2010(4):30-32.
-
7张军威.论汉初教育思想及其作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3):79-79.
-
8刘建明.明代前期政权运作与诗文走向[J].社会科学辑刊,2009(4):138-140. 被引量:3
-
9陈君.福田:突然辞职情理之中[J].中国新闻周刊,2008(33):50-51.
-
10深入群众的治理才有力量[J].党建文汇(上半月),2011(5):2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