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
22
On Wu Cultur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吴文化的评价与定位 ,既要从广义的吴地背景出发 ,努力把握吴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的关系 ,更要从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包容关系中把握其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 :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
作者
汪长根
王明国
机构地区
中共苏州市委员会
出处
《学海》
2002年第3期85-91,共7页
Academia Bimestris
关键词
吴文化
苏州文化
特征
包容关系
水乡文化
市民文化
文化品格
文化品位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181
引证文献
22
二级引证文献
33
参考文献
8
1
粱保华.《苏州文化丛书·总序》.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丁家钟,贺云翱.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4):69-72.
被引量:29
3
钱正.<太湖孕育的吴文化》,载《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陆咸.<苏州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苏州人性格的变迁>.,..
5
徐茂明.
论吴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J]
.学术月刊,1997,29(8):75-81.
被引量:17
6
王卫平,王建华.《苏州史记》,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冯瑞渡,朱永新编著.<人的现代化与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
冯瑞渡.<苏州历代人才荟萃探微>,载《吴文化与苏州>.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徐茂明.
南北士族之争与吴文化的转型[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2):89-94.
被引量:3
2
严迪昌.
徽人与近四百年间吴地文化[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0(4):86-94.
被引量:8
3
康育义.
论河姆渡原始艺术的美学特征——兼论中国绘画南北差异之起源[J]
.东南文化,1990(5):80-87.
被引量:13
4
肖梦龙.
试论江南吴国青铜器[J]
.东南文化,1986(1):96-108.
被引量:17
5
漆侠.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J]
.文史哲,1995(1):3-26.
被引量:46
6
无锡县经济委员会,无锡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无锡县工业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
44
1
刘可萱.
从诗歌意象看长江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吴越文化为例[J]
.汉字文化,2023(10):61-64.
2
徐茂明.
东晋南朝江南土族之心态嬗变及其文化意义[J]
.学术月刊,1999,31(12):62-68.
3
王腾.
区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江苏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2008(10):8-14.
被引量:6
4
刘晓凤,任卫峰.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文化机理研究初探[J]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4):20-23.
被引量:5
5
高义龙.
论越剧的剧种风格[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2(3):1-18.
被引量:15
6
陈越.
论鲁迅的越文化背景[J]
.鲁迅研究月刊,2000(6):20-27.
被引量:8
7
陈娅玲.
从越文化的视角解读越剧[J]
.戏剧文学,2006(11):58-60.
被引量:2
8
王一川,杨新华,叶百顺.
地域文化与宁波经济发展[J]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3):10-11.
被引量:9
9
陈娅玲.
审视与解读:越文化与越剧的关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5):26-30.
被引量:1
10
杨晓浤.
越剧文化魅力形成的影响分析[J]
.戏文,2007(1):12-14.
同被引文献
181
1
黄世钧.
论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
.安徽体育科技,1999,20(2):37-39.
被引量:8
2
梁霖.
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如何打好“明文化”旅游牌[J]
.南京社会科学,2004(z1):326-328.
被引量:4
3
戚海峰.
中国品牌何以个性匮乏——基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视角[J]
.生产力研究,2009(11):1-4.
被引量:1
4
金兵.
论近代苏州通商场的变迁[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6):90-93.
被引量:2
5
王敏光.
区域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河洛区域文化为例[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8(11):37-39.
被引量:2
6
丁家钟,贺云翱.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4):69-72.
被引量:29
7
叶朗.
说意境[J]
.文艺研究,1998(1):16-21.
被引量:158
8
徐茂明.
论吴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J]
.学术月刊,1997,29(8):75-81.
被引量:17
9
陈长荣.
苏州人:人文风貌与文化底蕴[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1):87-98.
被引量:9
10
陈玉寅.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及其影响[J]
.文物,1960(2):31-3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2
1
周欣.
江苏区域文化划分研究综述[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5):123-128.
被引量:9
2
王伟,邵雍.
探析吴越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98-101.
被引量:1
3
王伟.
探析江南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J]
.兰州学刊,2009(3):173-176.
被引量:1
4
王伟,邵雍.
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99-103.
被引量:5
5
张雯.
吴文化对苏州企业雇主品牌建设作用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2(5):101-102.
6
温波,万红.
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吴文化生态保护[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12-18.
被引量:2
7
陆树平.
让民间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放异彩[J]
.文理导航,2013(12):94-94.
8
陈晶.
论地域文化中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苏南地区吴文化为例[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157-159.
被引量:3
9
金白梧.
高职院校课程网络教学之初探——以吴文化网络教学为例[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6):157-159.
10
须博,过伟敏.
苏南地区相关文化对其宗教建筑演化的影响[J]
.山西建筑,2014,40(1):23-25.
二级引证文献
33
1
邱希阳.
浙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类别研究[J]
.浙江园林,2020(2):43-51.
2
张益洁.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J]
.山东青年,2019,0(3):118-119.
被引量:1
3
孟召宜,苗长虹,沈正平,渠爱雪.
江苏省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08(12):88-96.
被引量:34
4
王咏.
非物质文化与地方文化建设——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J]
.东南文化,2009(5):17-21.
被引量:2
5
高力翔.
江苏省群众体育发展区域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15-16.
被引量:1
6
郁蓉蓉.
无锡新区弘扬优秀宗教文化途径探索[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3):100-101.
7
陆晓云.
民间美术样式及传承探究——以南通为例[J]
.南方文坛,2010(6):122-125.
被引量:5
8
严哲文.
文化差异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
.中国经贸,2014(5):137-138.
9
魏建丽,崔建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运用——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61-63.
被引量:2
10
高立燕.
从《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看书脊设计的艺术通感表现[J]
.装饰,2018(12):142-143.
1
一勺之多.
怀念苏州文化[J]
.新青年(珍情),2014(6):49-49.
2
欧新煜.
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探[J]
.理论界,2012(9):134-136.
被引量:1
3
唐檬.
浸润着苏州文化的“茶红娘”[J]
.现代苏州,2012(35):32-33.
4
李嘉球.
施兆麟与《相城小志》[J]
.江苏地方志,2013(6):48-50.
5
杨乃运,李晔.
水城淮安,与康熙同行[J]
.旅游,2006(6):52-55.
6
侯勖.
挥洒桥艺 问鼎水乡[J]
.桥牌,2011(2):26-35.
7
李进书,石丽薇.
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一种包容关系的体现[J]
.理论与现代化,2014(1):100-105.
8
让东清.
迎接文化春天(塔联)[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12(1):18-18.
9
苏简亚.
“和合”:苏州文化的标识[J]
.领导理论与实践,2008(6):33-34.
10
罗晓群.
考古成果展也可以这样做 “王国气象--纪念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特展”回顾[J]
.大众考古,2017(2):64-70.
学海
200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