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信念(doxy):从习性机制生成的象征权力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伊格尔顿和布迪厄就'信念和普通生活'的一次访谈中,伊格尔顿非常犀利地指出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揭示和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资本(符号资本,symbolic power)及其空间结构的理论价值。
作者
张意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09年第2期92-101,共10页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关键词
伊格尔顿
社会学研究
doxy
普通生活
晚期资本主义
涂尔干
反思社会学
社会学分析
SYMBOL
分类号
C91-06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2
1
张宁.
法国知识界解读布迪厄[J]
.读书,2002(4):30-36.
被引量:6
2
[斯洛文]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Zizek),()泰奥德·阿多尔诺等原著,方杰.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共引文献
10
1
樊秀芝.
对文学与作家的“祛魅”——布尔迪厄的“场域”论[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80-81.
2
冯典.
名牌大学与权力场域再生产机制的联系与互动——解读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J]
.复旦教育论坛,2008,6(5):36-40.
被引量:7
3
李全生.
揭秘与超越的二重奏——布迪厄的治学目标[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88-93.
4
辜筠芳.
论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对课堂对话研究的意义[J]
.当代教育科学,2010(19):11-13.
5
龚金平.
民间世界的坚守与失落——张艺谋电影的意识形态读解[J]
.创作评谭,2004(4):59-61.
6
赵子昂.
试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1):54-64.
被引量:2
7
向丽.
现代人类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1):220-233.
被引量:1
8
罗良清.
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理论[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1):243-258.
被引量:1
9
向丽.
“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关于“美”的审美人类学阐释[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2):180-194.
被引量:3
10
朱国华.
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J]
.河北学刊,2004,24(1):61-6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
1
殷企平.
文化批评的来龙去脉[J]
.英语研究,2020,18(2):39-49.
被引量:3
2
查尔斯.泰勒,陈通造.
两种现代性理论[J]
.哲学分析,2016,7(4):46-64.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
1
何畅.
西方文论关键词:趣味[J]
.外国文学,2022(3):91-102.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6
1
王婉莹.
趣味之争还是性别之争?——18世纪英国“趣味”论中的性别维度[J]
.国外文学,2023(1):23-33.
被引量:1
2
陈思,何畅.
中西互译中的“味”论--以严复的《美术通诠》为例[J]
.中国文学批评,2023(3):117-125.
被引量:1
3
陈思.
味·感·象——伍尔夫《奥兰多》中“趣味”的东方转向[J]
.国外文学,2023(3):88-96.
4
杨璐滢.
论布迪厄对康德趣味判断的批判[J]
.美术教育研究,2023(22):82-84.
5
金玉柱,李晨然,李丽.
趣味与性情:中国武术功夫实践的生活面相与人文观照[J]
.体育与科学,2024,45(1):65-72.
被引量:4
6
殷企平.
愉悦[J]
.外国文学,2024(2):89-103.
1
连邦有.
反思社会学[J]
.经济研究导刊,2015(1):280-281.
2
任祥伟.
对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评析[J]
.青年与社会,2013(11):301-302.
3
朱大可.
中国“扒客”的前世今生[J]
.新世纪周刊,2012(48):112-112.
4
文军.
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13-118.
被引量:8
5
王伟.
实践的幸福与政治之爱——读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J]
.社会科学论坛,2016(5):250-256.
6
I.伯查尔,戴侃.
伊格尔顿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J]
.国外社会科学,1983(1):33-37.
被引量:3
7
高小波.
浅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J]
.世纪桥,2014(11):44-45.
被引量:1
8
大师也庸俗[J]
.社会学家茶座,2007(4):157-158.
9
陈兴贵.
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人类学的启示[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1(2):183-191.
被引量:1
10
郑玉霞.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
.学理论,2015(24):43-44.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