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哲学的两难
被引量:2
The Dilemma of Diplomatic Philosophy
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9年第2期119-120,122,共3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15
-
1吕勇.无立场与中国立场——评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S2):259-260. 被引量:5
-
2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名人传记,2009,0(8):50-51. 被引量:13
-
3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J].国际观察,2005(1):35-39. 被引量:9
-
4范文.应当重视对中国外交的哲学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5):70-73. 被引量:4
-
5许一多,周俊峰.实用主义:美国的外交哲学[J].长白学刊,2002(5):51-54. 被引量:8
-
6时殷弘.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3-20. 被引量:10
-
7门洪华.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2005(4):47-53. 被引量:19
-
8邱晓华.走向辉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求是,2006(19):11-13. 被引量:5
-
9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J].国际政治科学,2005(2):1-25. 被引量:36
-
10刘晔,丁乔.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哲学[J].探索与争鸣,2001(7):43-45.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康欣.外交哲学概念刍议[J].学习月刊,2008(6). 被引量:1
-
2范强威,王雪冬.和平发展国际战略研究前沿综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1):60-66. 被引量:1
-
3张志洲.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进路——兼论国际问题研究的政策性与学术性[J].国际政治研究,2009,30(3):74-79. 被引量:11
-
4王泰.“文明交往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哲学”构建刍议[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6):14-19. 被引量:2
-
5张锋.“中国例外论”刍议[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82-104. 被引量:12
-
6杨洁勉.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5(1):1-11. 被引量:7
-
7张志洲.为中国崛起构建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根基[J].当代世界,2013(2):11-15. 被引量:2
-
8赵可金.中国地位与世界角色--探索新外交哲学[J].国际政治研究,2012,33(4):50-64. 被引量:5
-
9杨洁勉.中国外交哲学的探索、建设和实践[J].国际观察,2015(6):1-12. 被引量:8
-
10赵庆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探索,2017(6):114-121. 被引量:38
-
1张睿壮.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评“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J].战略与管理,1999(1):54-67. 被引量:13
-
2喻希来,吴紫辰.外交哲学中的人类道德──答张睿壮先生[J].战略与管理,1999(2):94-99. 被引量:5
-
3《战略与管理》约稿函[J].战略与管理,2001(2):60-60. 被引量:3
-
4《战略与管理》2003年1-6期总目录[J].战略与管理,2004(1):118-120. 被引量:1
-
5《战略与管理》2000年总目录(1—6期)[J].战略与管理,2000(6):118-120.
-
6陈甲取.跟名人学说“不”[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2(4):51-51.
-
7徐井芳.说“不”的艺术[J].公共关系,2001(4):30-30.
-
8丘晓.要给政治学以适当的地位[J].江苏社会科学,1985(3):33-34.
-
9胡少华.摩根索权力观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88(2):63-68.
-
10草威,王晓东,刘龙静.工作第二年,你还记得当初的理想吗?[J].职场,2012(4):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