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陶东风一如果从杰姆逊的讲演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一书的问世算起,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作品的传播则更早)。其间出版了多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译文集和研究著作,论文更是难以计数。目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在...
作者
陶东风
机构地区
首都师范大学
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5年第4期90-95,共6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现代性
价值取向
后现代主义文化
分析范畴
中国文化
“后现代主义”
终极关怀
制度化
分类号
C93 [经济管理—管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85
1
周宪.
符号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视觉转向”[J]
.文艺研究,2001(3):16-23.
被引量:23
2
陶东风.
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J]
.学习与探索,1999(2):98-106.
被引量:31
3
陶东风.
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J]
.文艺研究,1998(3):22-31.
被引量:73
4
王治河.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J]
.中国社会科学,1997(1):25-35.
被引量:46
5
詹明信,行远.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J]
.文艺研究,1986(3):123-133.
被引量:15
6
刘再复.
论文学的主体性[J]
.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82
7
曹现强,赵宁.
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4(7):85-89.
被引量:96
8
陈晓明.
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J]
.文艺争鸣,1997(4):23-33.
被引量:6
9
贺奕.
群体性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J]
.文艺争鸣,1995(3):25-31.
被引量:22
10
汪晖.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J]
.电影艺术,1995(1):12-16.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12
1
柏定国.
“现代汉语文学”的预设立场[J]
.云梦学刊,1999,20(1):65-67.
2
陈谦红,何永艳.
莫言获奖的后现代主义因素[J]
.思想战线,2013,39(S2):241-242.
3
陈敢.
谁也不能宣告后现代主义的终结——与李德武先生商榷[J]
.外国文学,2004(4):107-110.
被引量:1
4
杨玲.
探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后现代"文学概念[J]
.绥化师专学报,2004,24(4):82-83.
5
董学文,宫铭.
从解构到营构:后现代主义在中国[J]
.社会科学战线,2008(4):146-151.
被引量:5
6
伍方斐.
国内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学术史反思[J]
.学术研究,2009(6):135-141.
被引量:1
7
涂光晋,陈曦.
“非典”十年来中国政府危机特点的变化与反思[J]
.国际新闻界,2013,35(5):16-25.
被引量:14
8
王立衡,宋臻.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青年核心价值观构建[J]
.观察与思考,2013(6):47-50.
9
叶明,魏小平.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2):124-128.
被引量:6
10
胡志国.
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基于被引频次与引用内容的学术译著影响力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3):27-3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3
1
马涛.
在开放的视野中构建当代文论的主体性——2020年文艺理论动态与趋向[J]
.中国文学批评,2021(1):140-148.
2
何涛.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与公众的变与不变——从非典到新型冠状病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0(7):118-120.
被引量:5
3
朱立元.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J]
.文艺理论研究,2014(4):6-17.
被引量:14
4
邹海燕.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 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观[J]
.中国高教研究,2009(5):80-83.
被引量:9
5
伍方斐.
国内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学术史反思[J]
.学术研究,2009(6):135-141.
被引量:1
6
刘银平,孙配贞.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J]
.理论导报,2013(9):39-40.
7
刘双庆,李云帆.
健康传播视阈下健康类图书发展路径探析——以《只有医生知道》为例[J]
.中国出版,2013(19):33-35.
被引量:1
8
胡冬,高岩.
回归抑或转向: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质[J]
.求索,2013(12):167-168.
被引量:1
9
涂光晋,陈曦.
全学科视野下中国政府公关研究的宏观脉络与整体图景[J]
.国际新闻界,2014,36(2):6-26.
被引量:1
10
涂光晋,陈曦.
社会价值观重构中的媒介影响刍议[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7):35-48.
被引量:14
1
杜宇.
妇女史学科建设读书研讨班信息[J]
.妇女研究论丛,1999(4):61-61.
2
彭晓丰.
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学[J]
.浙江学刊,1991(1):87-91.
3
汪洋.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J]
.社会科学论坛,2005(1):149-152.
被引量:6
4
唐灿.
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J]
.社会学研究,2010(3):199-222.
被引量:189
5
Francoise Thébaud,苑莉莉.
性别——作为术语和分析范畴在法国历史领域的使用[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24(5):74-79.
6
韩东屏.
需要讨论的是“好生活世界”——兼与徐贲、陶东风先生商榷[J]
.探索与争鸣,2011(7):31-34.
被引量:1
7
后现代主义理论有助于社会学方法论研究[J]
.学术界,2001(5):268-268.
8
孙中欣.
批评及对批评的反思——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J]
.社会,2002,22(4):4-8.
被引量:10
9
蔡慧玲.
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J]
.学理论,2010(24):43-44.
被引量:2
10
于振勇.
社会性别理论在研究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价值[J]
.甘肃农业,2008(6):46-48.
被引量:1
战略与管理
199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