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州今古》
2004年第Z1期111-111,共1页
Zhongzhou Today & Yesterday
同被引文献27
-
1张祥龙.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J].社会科学战线,1999(2):61-72. 被引量:18
-
2杨云飞.康德的时间图型学说及其现象学解释[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8-45. 被引量:4
-
3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4):16-23. 被引量:110
-
4王洪刚.体验性、创造性与关联性:习语理解和加工的认知基础[J].外语学刊,2005(6):51-55. 被引量:21
-
5隋然.哲学语境中语言认知的规约性与交际性问题[J].外语学刊,2006(1):1-5. 被引量:11
-
6赵永峰.《时间的结构:语言、意义和时间认知》评介[J].现代外语,2006,29(3):317-319. 被引量:3
-
7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6):53-59. 被引量:65
-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81.
-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1.65,314.
-
10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6)(10th edition),P1235,1233.
二级引证文献8
-
1黄小利.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新词构建机制研究[J].作家天地,2020(21):10-11.
-
2王建兰.时间名词棱镜下的俄语时间世界图景——以время/пора和день/час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6):35-39. 被引量:2
-
3王炤.体验哲学观下空间隐喻的体验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9):36-37. 被引量:3
-
4赵永峰.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认知参照点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5-9. 被引量:42
-
5魏在江.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及其认知特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1-6. 被引量:6
-
6杨琴,楚立亚.论意识流小说的体验哲学基础——以《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例[J].焦作大学学报,2013,27(4):18-20.
-
7余勇.意义指称的转喻研究——以古汉语时间范畴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5):79-82.
-
8李佳,成杰.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隐喻分析[J].海外英语,2013(24):272-27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