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教育学意义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①诞生于一战后的德国,其基本思想体现在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近几年,国内学界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研究较多,教育学界对其亦有较多关注,但对其于教育学的积极意义挖掘不够。实际上,存在哲学蕴藏着深刻的教育学意义,对于这种意义的深入挖掘,会为教育研究洞开一方新的视野,促进教育全面占有“培养人”这一本质属性。
作者
李伟言
机构地区
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7,共5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哲学
教育学
教育研究
教育目的
分类号
G40-091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
1
肖川.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19-22.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7
1
张双庆.
浅谈构建人武学院主体性德育新模式[J]
.科技信息,2008(28).
被引量:1
2
郗春嫒.
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探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16(S1):186-189.
被引量:1
3
迟希新.
近年来我国德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2):33-37.
被引量:4
4
韦慧.
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及其培养[J]
.前沿,2011(10):198-200.
被引量:3
5
孙乃龙,孙凤娟.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研究[J]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2):82-84.
6
郑彩国.
应然与实然: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二元对立[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3):37-39.
7
任雅洁,于德辉.
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及其培养[J]
.青年文学家,2012,0(15):225-225.
同被引文献
9
1
冯建军,尚致远.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2005,26(1):23-29.
被引量:38
2
虞芬.
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实践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05(3):18-20.
被引量:11
3
程向阳,华国栋.
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初探[J]
.教育研究,2006,27(2):60-63.
被引量:60
4
刘晓东.
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J]
.学前教育研究,2006(4):16-20.
被引量:42
5
(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著,甘阳.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
[德]海德格尔(Heiderger,M·) 著,陈嘉映,王庆节.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
7
[德]胡塞尔(Husserl,Edmund) 著,[荷]舒曼 编,李幼蒸 译.纯粹现象学通论[M]. 商务印书馆, 1992
8
郑三元.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J]
.学前教育研究,2001(1):17-19.
被引量:10
9
郝德永.
教育学面临的困境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23-27.
被引量:46
引证文献
2
1
杨川向.
“自能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探析[J]
.今日科苑,2006(12):90-93.
被引量:2
2
姜勇.
“科学化”之困境与学前教育学的“现象学”转向[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2):5-7.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黄丽,申玉,张瑞芳.
初中生自能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5):17-23.
2
关晨音.
初中英语分级阅读读后活动实践初探[J]
.海外英语,2020(16):208-209.
被引量:2
1
张全新.
康德主体性道德哲学及其教育学意义[J]
.文史哲,2003(6):109-114.
被引量:8
2
朱平.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学意义[J]
.教育评论,1999(1):10-11.
被引量:1
3
刘德林.
同情感及其教育学意义[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5X):41-43.
4
潘正祥,胡珺.
吴汝纶与我国近代教育创新[J]
.教育与现代化,2004(3):19-22.
被引量:2
5
陈乐乐.
具身研究的兴起及其教育学意义[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3):49-58.
被引量:16
6
朱焰.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教育学意义[J]
.才智,2014,0(3):167-167.
7
周士英.
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44-47.
被引量:39
8
李芳.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J]
.文学教育,2014(9):39-41.
被引量:2
9
贺武华.
掌声的教育学意义[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12):39-40.
被引量:1
10
周欢欢.
给语文教学一方新天地——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2):166-166.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