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第1期28-34,共7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34
-
1康晓光.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J].天涯,2007(1):32-38. 被引量:13
-
2邹紫,潘峰.“奋斗”还是“奋逗”?——评电视剧《奋斗》[J].电影文学,2008(19):106-106. 被引量:1
-
3张岱年.21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序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1):67-68. 被引量:15
-
4陈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的儒学困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27-33. 被引量:13
-
5李亦园.人类学本土化之我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3):41-43. 被引量:21
-
6郭齐勇.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价值[J].开放时代,1995(2):41-42. 被引量:6
-
7程伟礼.《渴望》效应与当代文化悖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3(3):20-26. 被引量:1
-
8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J].天津社会科学,1990(4):38-46. 被引量:2
-
9刘泽华.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6(4):83-86. 被引量:38
-
10废墨.矫情的《北京青年》[J].大众电影,2012(19):11-1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8
-
1赵长军.直面现实 敢“为人生”——析电视剧《大哥》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J].声屏世界,2002(10):34-35.
-
2李承贵.试析当代儒学流派的基本格局及其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2(4):34-41. 被引量:7
-
3李磊.论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现代性价值重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7):92-94.
-
4李磊.都市剧中现代职业伦理的审美建构[J].中国电视,2017(4):55-58.
-
5李磊.变动中的重塑——论电视剧中的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J].当代电视,2018,0(5):66-67.
-
6吴晓玲.新课改: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契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11):35-38. 被引量:16
-
7李宝林,董翔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青年偶像崇拜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7):42-47.
-
8张静蓉.文化创新及其实现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1):58-6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7
-
1吴晓玲.我国教育科学“失语”问题与研究之历史进程探析[J].教育科学,2006,22(1):26-30. 被引量:1
-
2史成明.警惕语文新课改中的“盲目趋新”现象[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1):127-128.
-
3曹秀华.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理性反思[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4-87. 被引量:2
-
4龚孟伟.当代课程理论本土化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50-53. 被引量:13
-
5张香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分析[J].大舞台,2011(1):174-175. 被引量:8
-
6杨卫民.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看出版编辑的文化创新[J].文化艺术研究,2012,5(1):36-43. 被引量:2
-
7阿拉腾萨其尔.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北方文学(下),2012(8):184-184. 被引量:2
-
8闫炜炜.新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3(1):77-81.
-
9韦斌.奥尔夫教学法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J].大舞台,2013(11):221-222. 被引量:8
-
10王金凤.经典诠释中现代性观念的介入及其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71-175.
-
1明确党报党刊的时代文化定位[J].新长征,2000(9).
-
2马桂兰.社会转型时期回族留守妇女的文化定位问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60-63. 被引量:2
-
3夏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与宗教文化定位的思考[J].新疆社科信息,2008(4):23-27.
-
4刘德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趋动方式刍议[J].武警学院学报,1995,11(2):48-50.
-
5袁玉娟.新形势下政工干部应着力培养五种意识[J].党政干部论坛,2007(S2):201-202. 被引量:1
-
6高骏,朱广威.社会变革的行政法理论基础[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4):205-207. 被引量:1
-
7罗红.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前沿,2003(8):84-85.
-
8冯志峰.在创新管理机制中化解社会矛盾[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2(7):36-38.
-
9李传义,申俊喜.“三个代表”与当代政治文化发展[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13-17.
-
10张敏.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J].求实,2000(6):47-4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