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忧郁气质问题
被引量:6
On the Melancholy Temperament in Chinese 20th - Century Literature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2期95-100,共6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
-
1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
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第418页.
共引文献90
-
1吴晓东.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J].文学评论,2004(4):137-148. 被引量:61
-
2洪晓楠,杨海艳.试论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J].社会,2004,24(7):28-32. 被引量:1
-
3蔡骐,全燕.后现代法则与电视新闻[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4):71-73. 被引量:8
-
4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67-178. 被引量:53
-
5管宁.电子传媒与大众视听文艺[J].东南学术,2004(6):80-85. 被引量:3
-
6张一兵.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6):12-18. 被引量:71
-
7贾冀川.《过客》与《车站》的比较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00(11):43-47. 被引量:5
-
8王晖.多元文化视野中民众生态与心态的书写方式──《美国梦寻》与《北京人》回眸[J].外国文学研究,2001,23(4):72-78. 被引量:2
-
9贾振勇.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J].鲁迅研究月刊,2001(3):23-27. 被引量:29
-
10刘俐俐.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艺术描写的空间[J].中国文化研究,2003(4):154-15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57
-
1张燕.论戴望舒诗歌情绪编码的方式及其当下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556-559. 被引量:1
-
2路文彬.历史的命运化写作[J].文艺评论,2005(1):14-18. 被引量:5
-
3刘文.时代的歌者——戴望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1):65-67. 被引量:1
-
4路文彬.“恶意”冲动迷失下的写作情感依赖——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病态审美趣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112-118. 被引量:7
-
5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第71、127页.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8月版.
-
6休谟.《人性论》下册[M].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08页,第515页.
-
7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页.
-
8笠原仲二 魏常海译.《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
9.《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529,490,528,467页.
-
10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2版,第3页.
二级引证文献23
-
1路文彬.论现代时期中国现实主义的视听认知范式问题[J].钦州学院学报,2007,22(2):49-53. 被引量:1
-
2路文彬.向生而死[J].中国图书评论,2007,30(12):86-88. 被引量:1
-
3路文彬.男性主义迷途——从丁玲写作个案看中国女性的现代性异化[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7(6):53-59. 被引量:1
-
4李双丽.论《青烟》对表现主义“分身”法的借鉴和突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57-59. 被引量:1
-
5王姝.面向实践性教学的当代文学史写作[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6-11.
-
6李庆林.论汉字的媒介特性与汉语文化的新机遇——由麦克卢汉“声觉空间”理论引发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2):19-23. 被引量:3
-
7石春轩子.回归本真——论当代民族声乐对戏曲、曲艺的继承和借鉴[J].中国音乐,2015(3):118-120. 被引量:11
-
8肖小军.听之道——默温诗歌与中国文化因缘[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33-39. 被引量:1
-
9胡清波.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听觉性特征[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5):50-55.
-
10段静.钦努阿·阿契贝长篇小说中的口述性论析[J].当代外国文学,2017,38(1):116-124. 被引量:1
-
1甘泉.论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男性气质”问题[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8):39-39.
-
2韩旭.试论《雪国》中物的哀美[J].山西青年,2015,0(24):158-158.
-
3芥川龙之介,文洁若.烟草和魔鬼[J].意林文汇,2014,0(4):25-28.
-
4张润.漫谈俄罗斯文学中的忧郁情绪[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5):95-96.
-
5郭电波.骑士的复活──梅里美和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比较[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21(4):110-116.
-
6站在李白的门口[J].同学少年,2010(2):18-19.
-
7战将[J].围棋天地,2009(19):17-17.
-
8温海灵.如果幸福可以名状[J].意林,2012,0(22):3-3.
-
9杨扬.“60年代生”及对应的文学气质——毕飞宇论[J].扬子江(评论),2010(1):4-8. 被引量:6
-
10王宇放.人心似海的现代状态——池莉小说的世俗化趋向[J].戏剧文学,2006(9):9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