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参考文献21
-
1葛书此节在论“仁”前,虽然也谈到了“礼”及礼与仁的关系,但未涉及“克己复礼为仁”这二层意思,所以该节最后称孔子以仁释礼,是“依赖于情感和人性的自觉凸显来实现人间秩序”,可问题是:这种情感和人性的自觉是否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呢?对于这个问题,各人观点上自然可以见仁见智,不过,像“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的基本材料是不可忽略的。
-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页.
-
3金岳霖.《审查报告二》[A].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附录[C].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第6页.
-
4事实上,光葛书两卷征引书目中提到的思想史论著就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可见作者还是对前人的思想史撰述经验还是有所取法的。
-
5.《读书》[M].,..
-
6如在葛著《中国思想史》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朱维铮等人就盛赞其创意。而葛剑雄虽对其成就有所保留,但对其思路仍然比较肯定。他推荐《中国思想史》为“长江读书奖”候选著作,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
7这两个概念都出自余英时。葛书对余内在理路说似有所辩证,其实却是以偏概全。参阅葛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55-56页及余英时著《论戴震与章学诚》增订本自序(三联书店,2000年)。
-
8此书写于1942年,1944年出版,今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此书为《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的雏形。
-
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2月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本,第11页。
-
10葛书对其“追踪旅行”法作了这样的表述:“第三种是‘追踪旅行’,一些思想史家自信可以重建古代思想史的思路,他们尽可能体验古人的心情,尽可能理解思想的脉络,顺着时间的流逝,一一陈述思想的转换和衔接,他们‘顺着看’历史,想重新跟着思想的历史走一路。”(第1卷第55页)
共引文献15
-
1程勇.“经学”“经术”的分野与汉代经学文论话语的双重性质[J].学术月刊,2005,37(7):96-103.
-
2杨义.“感悟”的现代性转型[J].学术月刊,2005,37(11):112-119. 被引量:9
-
3洪子诚.我的“巴金阅读史”[J].南方文坛,2006(1):5-8. 被引量:1
-
4杨义.感悟通论(下)[J].社会科学战线,2006(2):96-113. 被引量:5
-
5郑宗义.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对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定位[J].中国哲学史,2006(2):21-34. 被引量:2
-
6曹树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J].中国哲学史,2007(2):5-13. 被引量:5
-
7雷戈.后战国时期自然合理性观念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115-125.
-
8赵益.句曲洞天:公元四世纪上清道教的度灾之府[J].宗教学研究,2007(3):57-63. 被引量:5
-
9周春健.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嬗变[J].学术月刊,2010,42(9):130-136. 被引量:3
-
10姜晓云.江南学术文化的历史逻辑[J].学术月刊,2011,43(9):21-27.
同被引文献48
-
1张宝明.思想史应该怎么写? 读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J].博览群书,2008(5):81-84. 被引量:2
-
2孟周.道“通”[J].社会科学,1999(12):38-41. 被引量:1
-
3李良玉.论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江苏社会科学,1998(1):92-98. 被引量:2
-
4张岂之.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相互关系[J].哲学研究,1983(10):63-67. 被引量:21
-
5葛志毅.也谈思想史的写法——中西文化交汇中的一个学术话题[J].学习与探索,2004(4):117-124. 被引量:2
-
6吴通福,贾学德.关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研究[J].社会科学,1997(3):57-61. 被引量:1
-
7李良玉.历史的美学[J].开放时代,1993(1):26-28. 被引量:3
-
8葛兆光.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思想史的写法之四[J].读书,1998,0(6):112-123. 被引量:3
-
9葛兆光.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J].读书,1992(9):36-43. 被引量:5
-
10方旭东.思想的位置——重审思想史边界[J].河北学刊,2005,25(1):91-9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
-
1陈应琴.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认知特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7):15-18.
-
2张荣明.思想史研究的三个根本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5-9. 被引量:3
-
3陈应琴.中国古代有无哲学之认识论辨析[J].理论学刊,2012(3):69-72.
-
4徐鹤涛.近二十年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围绕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的讨论[J].史林,2015(2):204-212. 被引量:2
-
5张荣明.思想史研究指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3):1-6. 被引量:2
-
6张永智.试论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之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4):79-82.
-
7崔罡.还原与重构——试论重写儒学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当代儒学,2015(2):59-72.
-
8张宝明.中国思想史学科主体性问题的再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22(3):81-89. 被引量:1
-
9梁双新,全克林.浅谈中西教育差异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4(17):25-27.
-
1区逸.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323-325页[J].浙江学刊,2002(2):190-192. 被引量:2
-
2陈克艰.“思想的无端骄傲”——评《中国思想史》第一卷[J].学术界,2000(1):127-138. 被引量:1
-
3贺圣遂.出版应让思想闪光——《中国思想史》出版之启示[J].出版广角,2002(5):38-38.
-
4沙红兵.东海看澜——记葛兆光[J].读书,2013(5):147-152.
-
5从历史视角重新寻找中国[J].中国图书评论,2011(8):126-126.
-
6樊国宾.张爱珍的戏曲史价值[J].中国戏剧,2016(2):16-19.
-
7张健(记者).葛兆光:要共同提升,不能集体沉沦[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08A):45-46.
-
8孙向中.读葛兆光著《屈服史及其他》[J].史学月刊,2008(1):132-134.
-
9李申.“伪问题”与“舶来语”——读葛兆光《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J].开放时代,2002(4):117-126.
-
10葛兆光.“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一九七七年杨联陞回国记[J].读书,2014(3):161-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