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心理学、认识论还是本体论——对大乘唯识学的整体界定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对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中 ,大乘唯识学通常被解读为一种认识论或心理学 ,而其整体上的本体论特征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这主要与在现代哲学的视域限制下对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尤其是其核心概念“识”)的误读有关。本文通过对唯识学原典本身所提供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以表明尽管其中毫无疑问地包含有大量认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在总体上唯识论却是一种唯能论 ,更确切地说 。
作者 吴可为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4期32-35,共4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参见《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
  • 2参见《成唯识论》卷二.
  • 3参见《成唯识论》卷七.
  • 4熊十力曾因种子这一概念而指斥唯识学有支离无统和二元论倾向之流弊,实由未能深辨其义所致.
  • 5参见《成唯识论》卷一.
  • 6我们的判断此处仅以玄奘所传的唯识学为据.由玄奘的译本可知唯识学中实是明确使用"体用"这一范畴的,除非我们怀疑象玄奘这样的翻译大师的可信性.

同被引文献16

  • 1麻天祥.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6):34-41. 被引量:19
  • 2高永旺,郑素娟.佛教本体论承诺与终极关切[J].南京社会科学,2007(6):48-53. 被引量:2
  • 3[2]虽然在《小乘佛学》一书中,舍氏同时也认为"(小乘)佛教的基本观点--没有真实统一体的、分离各别的诸元素的多元性--的根源在奥义书的原初玄想之中.……这个时代……就是《羯陀奥义》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2.
  • 4[5][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M].中华书局,1983,50.
  • 5[6]吕澂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 6[9]后秦僧肇等注.注维摩诘所说经(卷八)[M].入不二法门品第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 7[10]大乘三系的商榷.印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 8[11]郭朋著.印顺佛学思想研究[M].对于"真常唯心论"的论述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 9杨维中.《论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的特质》[J].普门学报,2001,.
  • 10《维摩诘所说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年,546页.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