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被引量:1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细菌通过抗菌药作用靶位的改变 ,抗菌药的失活或改变 ,抗菌药的外排或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 ,而产生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 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 的突变可以分别导致β-内酰胺和喹诺酮类耐药性 ;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 30 S亚基结合 ,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 B(ML SB)与核糖体 5 0 S亚基结合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当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16 Sr RNA或核糖体蛋白 S12突变、2 3S r RNA突变时 ,会影响抗菌药与核糖体的结合 ,分别导致四环素耐药性、氨基糖苷耐药性和 ML SB耐药性 ;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位肽聚糖前体末端的改变 ,导致糖肽耐药性。产生破坏 β-内酰胺环的 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 (乙酰转移酶 ,磷酸转移酶 ,核苷酸转移酶 )、ML SB修饰酶 (酯酶 ,磷酸转移酶 ,乙酰转移酶 ,核苷酸转移酶 )可以分别导致相应的抗生素失活 ,而产生耐药性。外排泵系统的存在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 ,是导致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 ,使抗菌药不能有效进入细菌细胞 ,也是耐药机制之一。
作者 张印俊
出处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02年第5期206-214,220,共10页 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55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10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