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01年第7期32-35,共4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42
-
1涂可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三大基本方略[J].沂蒙干部学院学报,2022(4):92-104. 被引量:2
-
2王海滨.中国软实力建构视域中的传统文化探微[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1):63-67. 被引量:1
-
3高力克.对激进主义伦理观的反拨与修正——冯友兰道德继承论重温[J].学术月刊,2005,37(10):22-27. 被引量:2
-
4吴锋.传统传承的价值分析——试以中国传统孝观念的传承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6):111-114. 被引量:3
-
5吴锋.传统哲学在传承中的创新转换和时代阐释——试以《语类》的孝观念阐释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6,26(4):5-11.
-
6李方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学术批判——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教条化个案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15-19. 被引量:3
-
7林甘泉.孔子与20世纪中国[J].哲学研究,2008(7):42-49. 被引量:1
-
8李贵仓.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引起争论原因及重新定位[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23(3):26-30. 被引量:1
-
9胡凤堂,董连新,黄建林.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4):35-37.
-
10吴炫.评中国现代若干理论创新方法[J].哲学研究,2008(12):21-28. 被引量:2
-
1陈战国.冯友兰先生“抽象继承法”的意义[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1):115-116.
-
2刘恭煌.关于冯友兰“照着讲”和“接着讲”方法的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3):29-34. 被引量:4
-
3邓晓芒.我与儒家[J].探索与争鸣,2015(4):29-33. 被引量:13
-
4韩敬.读郑家栋《冯友兰“抽象继承法”我见》有感[J].学术探索,2004(8):6-8. 被引量:1
-
5俞吾金.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遗产?——从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说起[J].社会科学,2013(5):101-110. 被引量:8
-
6刘力红.论冯友兰人生哲学与文化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17-20.
-
7陈卫平.“抽象继承法”蕴涵的问题: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2013(5):111-116. 被引量:2
-
8肖瑞兵.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孔子仁学伦理思想——接着冯友兰“抽象继承法”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1-5. 被引量:1
-
9汪子嵩.冯友兰的哲学是为谁服务的?[J].哲学研究,1959(1):34-38.
-
10黄奎.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91-9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