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1年第5期65-77,共13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6
-
1BertrandBadie.TheImportedStateTheWestern-izationofthePoliticalOrder[]..2000
-
2MancurOlsonJr..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1968
-
3MancurOlsonJr,RichardZeckhauser."AnEconomicTheoryofAlliances"[].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66
-
4.ChinaJoinstheWorldProcessandProspects[]..1999
-
5SamuelP.Huntington.TheThirdWaveDemocrati-zation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1991
-
6FrancisFukuyama.TheEndofHistoryandtheLastMan[]..1992
同被引文献217
-
1王学玉.从国际化到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48-52. 被引量:12
-
2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美国研究,2001,15(2):135-145. 被引量:50
-
3杨洁勉.克林顿政府对台政策的调整[J].美国研究,1999,13(4):22-38. 被引量:5
-
4吴理财.民主化: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J].社会,1999,19(6):14-17. 被引量:5
-
5范正宇.清初非君思潮与近代民主运动[J].社会科学辑刊,1993(4):97-100. 被引量:1
-
6张雷声.当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评析[J].教学与研究,1997(1):48-51. 被引量:2
-
7杨雪冬.沃勒斯坦论作为一种文明的现代世界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49(5):51-53. 被引量:3
-
8卢厚明,向力心.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科学体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5,17(3):19-25. 被引量:2
-
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支部生活,2003(8):4-10. 被引量:53
-
10刘海霞.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68-7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20
-
1罗伟斌.论新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23-28.
-
2王焱.和平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65-68. 被引量:1
-
3丁磊.“东亚共同体”与“中国东亚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6(4):134-140. 被引量:10
-
4初福君.高油价拷问中国[J].中国石油石化,2006(12):23-23.
-
5李枏.从《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看21世纪国际关系新趋势[J].新疆社会科学,2006(3):43-46. 被引量:1
-
6宋效峰,刘勇.世界体系关照下的反体系运动[J].甘肃理论学刊,2006(6):5-9.
-
7辜庆志.亚太“和谐”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91-93.
-
8宋德星.后冷战时代大战略缔造特有的困难——兼论中国大战略缔造问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25(6):19-26. 被引量:6
-
9肖海燕.我国加强软实力发展的现实意义[J].企业导报,2009(10):14-15.
-
10潘胜海,邓彪.冷战后中美在东亚地区的关系及展望[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12.
二级引证文献53
-
1仇华飞.新世纪亚太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J].国际观察,2004(6):27-33.
-
2郇庆治,杨晓燕.伊拉克战争后的国际格局:美国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55-160.
-
3刘丰.均势为何难以生成?——从结构变迁的视角解释制衡难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9):36-42. 被引量:18
-
4吴雪.美国“新保守主义”研究状况评述[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5):80-84. 被引量:1
-
5李晨阳.试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东南亚因素[J].东南亚纵横,2006(10):9-14. 被引量:3
-
6吴殿廷,袁俊,何龙娟,陈向玲.迁都——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12-18. 被引量:11
-
7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J].东南亚研究,2006(6):49-55. 被引量:1
-
8刘春燕,白少双,赵斌.论北京奥运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2):4-6.
-
9张玉芳.“9·11”与小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6):145-146.
-
10李均锐.试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对伊拉克战争的影响[J].天府新论,2007(B12):77-79.
-
1王义德.世界体系、格局、秩序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5(3):35-38.
-
2杨慧清.邓小平的统战创举[J].中州统战,1997(4):6-7.
-
3郑香福.试论抗战时期党的外交政策[J].福建党史月刊,1995,0(5):42-45. 被引量:1
-
4周知民.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宣言——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J].新长征(党建版),2015,0(1):4-7.
-
5李林.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J].中国司法,2014(1):12-16. 被引量:5
-
6蒋永甫.论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三个立足点[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4):7-10. 被引量:1
-
7王少普.试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政策的变化与发展[J].亚太论坛,2001(2):31-36.
-
8唐永胜.中国崛起会带来震荡[J].世界知识,2002(17):43-44.
-
9杨洁勉.美伊战争对世界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3(4):5-7. 被引量:1
-
10张靖.中国崛起对世界体系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4(23):19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