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4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the third industry and lower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出处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48,41,共5页
Urban Problems
参考文献7
-
1钱纳里 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2.19,22.
-
2苏刚.完善我国第三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J].管理世界,1998(3):49-60. 被引量:21
-
3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15(5):73-83. 被引量:87
-
4李京文,齐建国,汪同三.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业选择[J].管理世界,1998(2):89-101. 被引量:10
-
5蔡.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8(2):4-14. 被引量:138
-
6刘勇.我国城市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经济时报,1999-04-14.
-
7张明欣.国际大都市:离我们 还有多远[J].中国国情国力,1998(3):38-40.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38
-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2..
-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
3H.钱纳里 吴奇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
4H.钱纳里.发展的格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1991年
-
6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1991年
-
7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1990年
-
8王慧炯,中国部门产业政策研究,1989年
-
9蒋岳,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1期
-
10周叔莲,国外产业政策研究,1988年
共引文献278
-
1张敏,胡慧,陈波.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的就业政策效应:二元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视角[J].经济研究,2022,57(7):64-83. 被引量:13
-
2张凌波.选择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朝阳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商业,2008(2).
-
3陈璋,徐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2):103-105. 被引量:1
-
4何枭吟.公共经济学视角中的西方公共就业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1):63-66. 被引量:2
-
5陈晴晔,陈雅颖.试论我国经济体制变迁条件下的失业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8(4):35-37.
-
6汤学兵.中部地区服务业增长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3(3):41-46. 被引量:3
-
7柳士发.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三重二元结构[J].人文杂志,1999(5):52-59. 被引量:11
-
8冯中越.试论初级买方市场条件下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J].北京社会科学,1999(1):66-73.
-
9曾旭晖.再就业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效用——来自成都市下岗女工的调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36-40.
-
10周震虹,王晓国,谌立平.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4):96-100.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216
-
1王滔,甘颖进,杨开忠.从竞争与合作看洛阳旅游业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6):34-37. 被引量:39
-
2程峰,殷国辉.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33-35. 被引量:7
-
3林汉达.关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考[J].岭南学刊,1998(6):80-82. 被引量:11
-
4王玉珍.第三产业成长的理论根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4):26-29. 被引量:9
-
5王毅,丁正山,余茂军,尚正永,宋晓雨,常夏洁.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97-108. 被引量:158
-
6张魁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学家,2004(4):9-14. 被引量:43
-
7李诚固,郑文升,王晓芳.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变化趋势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4):50-54. 被引量:63
-
8倪鹏飞.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假设与验证[J].财贸经济,2004,25(7):7-11. 被引量:29
-
9李勇坚.中国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4,25(7):12-15. 被引量:22
-
10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1-10. 被引量:40
引证文献34
-
1杨青山,尹相飞,梅林,祁学文.东北区人口城市化对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响应类型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5):704-706. 被引量:7
-
2陈明.人力资源开发的变化特点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20(10):61-64. 被引量:1
-
3杨青山,刘继斌,梅林.东北特大城市非农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3):58-65. 被引量:1
-
4王耀,郑秀峰.论中国城市产业的生态发展[J].中州学刊,2006(1):64-67. 被引量:1
-
5赵雪雁,林曼曼.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5. 被引量:11
-
6尚鹤睿.实现教育“三步跨越”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变化特点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66-168.
-
7郑秀峰.论城市服务业的创造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6,25(6):1-5.
-
8马玉香,刘旭玲,张军民.新疆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8,10(2):35-39. 被引量:11
-
9刘汉辉,侯军.广东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38. 被引量:10
-
10蔡玉倩,马海燕,翟有龙.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J].科技和产业,2009,9(6):27-2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37
-
1朱喜安,张秀,李浩.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3):84-102. 被引量:22
-
2宋维珍,安树伟.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城镇人口集聚的空间关系演变研究——基于8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2):9-24. 被引量:3
-
3李巧宏,曹荣林.长三角16市近10年利用FDI实证分析:1998-2007[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2):88-91.
-
4蒲小梅,程子彪.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系研究——以中国气都达州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2(2):40-42. 被引量:2
-
5卜妍.大连市区域资源承载人口压力测算及评价[J].经济视野,2013(10). 被引量:1
-
6何忠伟,符少辉,罗永华,陈艳芬.农村城镇化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乡镇经济,2004,20(8):24-26. 被引量:3
-
7王骏.动力之源——论科技创新对城市化的推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74-78. 被引量:9
-
8何忠伟,匡远配,罗永华,侯胜鹏.城镇化与中小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5(4):78-80. 被引量:4
-
9毛广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响应与反馈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1):9-15. 被引量:10
-
10李秀霞,刘春艳.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研究[J].人口学刊,2007,29(3):8-12. 被引量:18
-
1孙家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效益简析[J].求实,2001(4):4-6.
-
2石平.融入川渝自贸区 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之必然选择[J].当代县域经济,2016(11):17-21. 被引量:2
-
3张翼飞,石立山.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民营科技,2011(8):166-166.
-
4王存兴.关于加快推进济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3):40-43. 被引量:1
-
5中房协会长杨慎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形势总体上是健康的[J].蜀都房地产,2004(7):5-5.
-
6本刊编辑部,朱颖慧,李甜.突破一体化“瓶颈” 加快城市融合步伐——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三[J].领导决策信息,2002,0(40):19-21. 被引量:1
-
7城市聚焦[J].领导决策信息,2005,0(17):14-15. 被引量:1
-
8侯廷娴,吴强.广东城市化与房地产问题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57-60.
-
9孙学明.新世纪玉溪市城市发展战略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7(5):1-3.
-
10本刊编辑部.省内[J].辽宁经济,2015(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