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密切,可是每当一部改编于文学的影视作品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出来质疑,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如何如何歪曲了原著。我们并不责怪这种观点,毕竟文科、文化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提出质疑观点的人代表了一种极端,即贬低影视而自矜文学。这是一个相当不公平的看法,就中国影视来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与文学的联姻。在中国,“电影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艺术形式完全是因为它和现代文学之间有了更亲密的交流,而我们所谓的现代中国电影之传统也完全是根植于新文学,并且和新文学都有某些共同的‘执着’”[1],而文学作品也有不少从影视作品再创造而来。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运用了不少电影的蒙太奇镜头、西方的凯鲁亚克“受到了电影的影响”[2]、罗布·格里耶也写电影剧本,并声称某些电影对他影响很大。中国当代更有一些影视作品直接以作家传为题材,比如《人间四月天》《聊斋先生》《鲁迅》《黄金时代》《萧红》等,这些作品都曾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本文即以电影《萧红》为例来探讨影视与文学的互关互联的关系,在这互关互联的关系中它们通过共持的艺术方式实现了对人生、存在的展现,从而完成了艺术作用于人心、表现人的命运的使命。讨论分为三个点:画面的经营、音乐的利用和对话的设计。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95-97,共3页
Movi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