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以声为媒:广播30年媒介形态衍变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媒介环境学认为,技术改变媒介形态,进而影响社会关系、组织和文化。传播技术带来广播多元形态,推动传播观念、社会文化发展。本文循着传播技术—媒介形态—社会影响的路径,探讨广播形态演变规律,揭示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发展趋势。
作者
童云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中国广播》
2016年第12期45-49,共5页
China Broadcasts
关键词
广播传播技术
媒介形态
传播文化
分类号
G220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72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4
1
陈卫星.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4):31-37.
被引量:40
2
申启武.
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30(2):76-79.
被引量:24
3
谭天,陈菲.
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J]
.中国广播,2012(9):54-57.
被引量:9
4
张彩.
2015年广播节目形态观察与思考[J]
.中国广播,2016(2):27-31.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丁未.
回归人际性:大众传播的另一个视野[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7,22(6):12-15.
被引量:30
2
陈德年,徐红晓.
《政府在线》——媒介监督的新形态[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4):28-29.
被引量:4
3
李立.
认识当代电视节目形态[J]
.新闻界,2006(1):72-73.
被引量:13
4
申启武.
广播新闻:在创新与超越中寻求突破[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2):23-25.
被引量:4
5
[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第165页,第157页.
6
[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著.《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7
张连成.《广播在重炎事件中的独特作用》,栽《中国广播影视》,2010年第19期.
8
申启武.
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30(2):76-79.
被引量:24
9
潘永汉,赵晖.
谁在听 听什么 听下去——新媒介环境中对广播“三要素”的再认识[J]
.中国广播,2010(1):34-37.
被引量:3
10
秦永志.
多媒体时代的广播受众特点研究[J]
.新闻传播,2010(5):69-69.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72
1
王晓梅.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辐射力探析[J]
.现代交际,2020(11):17-18.
2
秦琼.
从阐释到建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1983年—2015年)[J]
.华中学术,2019(3):186-196.
3
李蓓.
从“网络恶搞”现象看网络传播娱乐化的舆论导向[J]
.东南传播,2007(7):73-74.
被引量:2
4
林如鹏,朱文丰,王辉.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J]
.当代传播,2004(5):60-62.
被引量:4
5
肖沛雄.
赋予传播学教材新时代内涵[J]
.当代传播,2006(2):76-79.
被引量:2
6
梅琼林.
传播技术理论的现代历程及其文化反思[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4):76-80.
被引量:2
7
梅琼林,袁光锋.
麦克卢汉:关于速度文化的媒介想象力及其局限[J]
.甘肃社会科学,2008(4):68-71.
被引量:1
8
梅琼林.
透明的媒介:论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J]
.人文杂志,2008(5):33-38.
被引量:9
9
张矛矛.
新中国体育广播发展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0(2):86-90.
被引量:6
10
曾照军.
媒介的序列与转换——一种身体的视角[J]
.昌吉学院学报,2011(5):67-7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5
1
哈艳秋.
彩练当空舞 电波传九州──纪念人民广播60周年[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5(6):50-53.
被引量:1
2
李广才.
对外广播50年[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9):16-20.
被引量:1
3
胡耀亭.
改革开放与对外广播[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6):45-49.
被引量:1
4
学惠.
中国国际广播学会举办“90年代我国对外广播发展战略”研讨会[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0(1):42-42.
被引量:1
5
陈超英.
广电部历次五年计划广播电视资金投入情况的分析[J]
.广播电视信息,1996,3(3):6-7.
被引量:2
6
王冬梅.
发挥国际广播优势 实施大奥运外宣战略[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6):22-23.
被引量:1
7
肖红旗.
国际台广播外宣协作的发展特点和趋势[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6):50-52.
被引量:2
8
周志强.
声音的政治——从阿达利到中国好声音[J]
.中国图书评论,2012,35(12):32-35.
被引量:21
9
王庚年.
中国国际传播的三重境界[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1):29-31.
被引量:6
10
范建平.
国际在线:从网络化走向融合发展[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9):28-3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高贵武,乔秀宏.
“中国之声”的形塑:人民广播对外广播80年回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9):134-14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申启武,李颖彦.
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党的十九大以来音频传媒研究十大观点[J]
.编辑之友,2022(4):72-81.
被引量:2
2
李兴博.
继往开来:2021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综述[J]
.新闻春秋,2022(4):77-88.
1
吉保邦.
广播发展趋势及其走向初探[J]
.声屏世界,1997,0(8):16-17.
2
闻娱.
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J]
.新闻战线,2009(2):78-80.
被引量:8
3
姜庆和.
网络媒体体育频道的融合战略——以搜狐体育为例[J]
.新闻战线,2014(5):90-91.
4
常振良.
广播发展趋势四题[J]
.新闻爱好者,2004(12):42-42.
被引量:2
5
申启武.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趋势[J]
.传媒,2016(8):21-23.
被引量:8
6
田刚.
国际新闻电视报道的多元形态初析[J]
.视听纵横,2007(4):34-35.
被引量:1
7
彭树文.
以BBC短波停播析广播发展趋势[J]
.新闻前哨,2002(5):35-35.
8
陈毓祥.
九十年代的广播人和广播发展趋势[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10):73-76.
9
吴志成.
符合广播发展趋势的成功实践——评获[国际台优秀播出节目奖]一等奖的英语中心节目[J]
.国际广播,2001(1):22-24.
10
申启武.
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趋势[J]
.中国广播,2012(2):36-38.
被引量:5
中国广播
2016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