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两个最为优秀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审美典范,一个是道家精神的完美化身。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行为处事、人生追求来看,两个人均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极致。"钗黛合一"作为作者以及贾宝玉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只有在理想中才可能达到的状态。而在现实情境中,贾宝玉在钗黛两人间的徘徊取舍,对待钗黛两人的不同态度,恰恰体现了儒道两种不同文化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交融渗透。
作者
刘冰
机构地区
<现代语文>杂志社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2期32-34,共3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幻笔
钗黛
儒道
贾宝玉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薛寒冬.
绿玉红香共言春——论钗、黛所代表的不同文人精神[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66-69.
被引量:1
2
王琴.
论薛宝钗、林黛玉形象的象征意义[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61-65.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4
1
李晓洁.
孤标傲世偕谁隐──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J]
.红楼梦学刊,1999(2):343-348.
被引量:6
2
吴戈.
評薛宝釵[J]
.江淮论坛,1980(4):81-87.
被引量:1
3
郭洪纪.
文人诗词的价值解构与儒家人本思想[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2):74-81.
被引量:1
4
辛若水.
从林黛玉、葬花吟的魅力到精神自杀[J]
.红楼梦学刊,2002(4):134-146.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
5
1
张娅丽.
近十年薛宝钗研究述评[J]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1):88-92.
被引量:2
2
葛倩.
浅谈《红楼梦》解读中对于黛钗形象的常见置换[J]
.文教资料,2013(31):34-36.
3
薛雨.
语用视阈下薛宝钗形象新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4):35-37.
4
史小寒.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的复杂性刍议[J]
.西部学刊,2024(15):138-141.
5
张芳芳.
岁月易老,娇花易逝——林黛玉与紫姬形象比较[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S1):100-101.
1
沈新林.
试论《红楼梦》中的“兼美”形象[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2):130-135.
被引量:2
2
涂小丽.
脂批中的“幻笔”是理解“钗黛合一”的关键所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6-19.
3
赖振寅.
“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四)[J]
.红楼梦学刊,2007(5):307-325.
被引量:1
4
陈石.
《“钗黛合一”新论》[J]
.红楼梦学刊,1985(4):163-164.
5
赖振寅.
“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J]
.红楼梦学刊,2005(6):184-203.
被引量:1
6
程建忠.
“钗黛合一”新论[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33.
被引量:2
7
杨波.
也说“钗黛合一”[J]
.贵州社会科学,2004(1):70-72.
被引量:1
8
辛欣.
“钗黛合一”评议[J]
.红楼梦学刊,2006(3):321-345.
被引量:8
9
夏令嘉.
万艳同悲 殊途同归——从“钗黛合一”看《红楼梦》的深意哀叹[J]
.学语文,2008(6):19-20.
10
陈熙中.
“钗黛合一”的是与非[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31-35.
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