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字被动句的历时演变研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期,汉语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可以分为两个系列:"S为V"和"S为NV"。"S为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被动助词,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S为N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施事介词,是由被动助词"为"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
作者
袁庆德
机构地区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第3期38-43,共6页
Modern Chinese
基金
2015-2018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汉语空语类语法研究"[W20151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为
被动句
被动标记
被动助词
施事介词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卞仁海.
古汉语被动式“为N(之)所V”探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107-109.
被引量:6
2
方有国.
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结构考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87-93.
被引量:9
3
蒋冀骋.
先秦汉语“为+戮”结构的性质和“为”成为被动标志的条件[J]
.古汉语研究,2012(4):40-49.
被引量:17
4
龙国富.
试论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J]
.古汉语研究,2014(3):9-15.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沈家煊.
转指和转喻[J]
.当代语言学,1999,1(1):3-15.
被引量:731
2
董秀芳.
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8(3):50-55.
被引量:27
3
姚振武.
古汉语受事句中“见V”结构再研究[J]
.古汉语研究,1990(2):35-39.
被引量:11
4
方有国.
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结构考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87-93.
被引量:9
5
姚振武.
指称与陈述的兼容性与引申问题[J]
.中国语文,2000(6):564-570.
被引量:25
6
石毓智 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8
李人鉴.略谈“所”字结构和有关的一些问题[J].中国语文,1982,(6).
9
《匈奴列传》.
10
《司马相如列传》.
共引文献
36
1
陈满华.
构式语法研究在中国[J]
.语言学研究,2022(1):28-38.
2
刘文正.
汉语虚义助动词“为”的来源及发展[J]
.汉语史学报,2023(2):17-29.
3
张建理,房战峰.
题元变异与构式再创:以“考”句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5(5):169-181.
4
洪丽娣.
上古汉语“(受事主语)·为·宾·动·之”句式的再思考——以“今为赤帝子斩之”为例[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5):42-44.
5
安俊丽.
古代汉语中典型标志被动句句法结构研究综述[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3):80-83.
被引量:2
6
岳中奇.
“A为N所V”结构的功能及其渊源[J]
.语言研究,2012,32(1):40-48.
被引量:6
7
王虎,黄蓉.
古汉语“为”字被动式研究综述[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2):61-65.
被引量:1
8
彭瑛.
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为”字句[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4(3):158-160.
9
龙国富.
试论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J]
.古汉语研究,2014(3):9-15.
被引量:18
10
曹祝兵,张晨露.
《吕氏春秋》被动句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84-89.
同被引文献
16
1
姚振武.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
.中国语文,1999(1):43-53.
被引量:47
2
董秀芳.
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8(3):50-55.
被引量:27
3
方有国.
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结构考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87-93.
被引量:9
4
卞仁海.
“为…(之)所…”句式的历时流变[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4(1):60-66.
被引量:5
5
张延俊.
也论汉语“为”和“被”字被动式的形成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74-80.
被引量:6
6
陈经卫,方有国.
《史记》“为…所…”式略探[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23(2):16-18.
被引量:4
7
岳中奇.
“A为N所V”结构的功能及其渊源[J]
.语言研究,2012,32(1):40-48.
被引量:6
8
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12,33(4):17-23.
被引量:150
9
蒋冀骋.
先秦汉语“为+戮”结构的性质和“为”成为被动标志的条件[J]
.古汉语研究,2012(4):40-49.
被引量:17
10
王虎,黄蓉.
古汉语“为”字被动式研究综述[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2):61-6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喻迪.
“为”字被动式形成机制研究综述[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0(5):19-22.
2
郭宇宇,王天佑.
补论古代汉语的“为V”与“为N所V”结构[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1,36(5):52-58.
被引量:1
3
张明.
探析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被动句式[J]
.现代职业教育,2019,0(22):112-113.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赵曜曜.
文字文化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应用[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146-147.
1
高文辉,姜国.
浅析反切[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21(4):67-69.
被引量:2
2
王延栋.
《毛传》训诂术语考[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34-41.
3
郭婕.
是雨水还是泪水?——学生郭婕的日记[J]
.青少年日记,2006(1):5-5.
4
易露.
人人都献出了一份爱——学生易露的日记[J]
.青少年日记,2006(1):6-6.
5
黄平之.
《太平经》──东汉语言研究的重要典籍[J]
.文史杂志,2000(4):60-61.
被引量:1
6
贾晞儒.
蒙古语言与蒙古族历史、文化[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1):91-95.
被引量:2
7
李小华.
“僵”之“仆倒”和“僵硬”义演变更替及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9(2):75-80.
被引量:4
8
史光辉.
常用词“焚、燔、烧”历时替换考[J]
.古汉语研究,2004(1):86-90.
被引量:14
9
王逢鑫.
如何翻译关于慈善的话题(三)[J]
.英语沙龙(高中),2011(6):22-22.
10
张谊生.
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和“间”的形成和发展[J]
.汉语学报,2007(4):2-14.
被引量:19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