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朋友圈社交压力的反弹现象分析——基于12位高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于访谈内容进行类属分析,探究大学生朋友圈社交压力的反弹现象。研究发现,大学生朋友圈社交压力的反弹现象主要出于三大原因:基于"碎片症"的社交压力反弹、基于"点赞"等互动形式的社交压力反弹以及基于"自我呈现"的社交压力反弹,造成不同程度关闭朋友圈的行为结果。
作者
吴佳妮
机构地区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出处
《今传媒》
2017年第7期77-78,共2页
Today's Mass Media
关键词
大学生
朋友圈
社交压力的反弹
分类号
G206.3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57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孙玮.
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
.学术月刊,2015,47(12):5-18.
被引量:213
2
李伶俐.
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
.新闻爱好者,2011(5):82-83.
被引量:46
3
刘一楠.
社交网络的点赞——关系网络重建与道德绑架[J]
.美与时代(城市),2017,0(1):122-12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黎民.
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人道德实践的影响[J]
.社会科学战线,1999(1):220-225.
被引量:4
2
阎云翔,徐大慰.
社会转型期助人被讹现象的人类学分析[J]
.民族学刊,2010,1(2):1-12.
被引量:26
3
李志荣.
网络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兼评《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203-204.
被引量:6
4
薛巍.止于肤浅.三联生活周刊,2010,(54).
5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著,周宪、许钧主编.《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3页,第385页,第104页,第46页,第250页.
6
石鸣.《互联网时代独处能力正在消失》,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0.
7
[德]马丁·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选自《技术哲学经典读本》,吴国盛编,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1、305、309页.
8
吴国盛:《编者前言》,选自《技术哲学经典读本》,第9页.
9
玛西:《全球地方感》,《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TimCresswell编著,徐苔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113页.
10
[美]理查德·森尼特:《公共领域反思》,选自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唐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9--343、345页.
共引文献
257
1
牛耀红.
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重建——以西部农庄冯村为例[J]
.政治人类学评论,2020(2).
2
冯广圣,王灿.
乡村社会中新媒体使用与人际关系的变迁:基于豫东南一个村庄的田野考察[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2(1):100-119.
被引量:2
3
李欢,徐偲骕.
从“用户”到“信息消费者”——数字劳动视野下的社交平台用户权益保障[J]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21(2):30-48.
被引量:2
4
廖金英.
症候与分歧:传播学技术研究的结构转型[J]
.学习与实践,2021(2):114-121.
5
陈宇忻.
场景营销视角下GQ实验室的标题制作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1(1):19-23.
6
周裕琼,张梦园.
未知死,焉知生:过程性视角下的死亡与传播[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2):1-10.
被引量:8
7
孔舒越.
在地化、关系性和物质性:新移动范式与数字时代的传播研究[J]
.全球传媒学刊,2023,10(5):39-55.
被引量:3
8
杨逐原,郝春梅.
媒介空间中的情感演化研究——基于情感具身性的视角[J]
.全球传媒学刊,2022,9(6):53-67.
被引量:3
9
周丽玲,代义佳.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用户使用报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的应对与效果[J]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20(1):57-76.
被引量:2
10
庞家丽.
人的数字化生存对建筑重组的启示[J]
.建筑技艺,2022,28(S01):54-56.
同被引文献
12
1
王欢,祝阳.
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27-31.
被引量:15
2
孙源南,权相禧.
社交网络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认知的实证研究——基于人人网、QQ使用者的调查分析[J]
.青年记者,2013(24):39-42.
被引量:4
3
蔡月亮,陈长松,戴海波.
论融合媒介精神空间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融合及影响[J]
.新闻知识,2014(6):11-12.
被引量:2
4
蒋建国.
微信朋友圈泛化:交往疲劳与情感疏离[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8):67-71.
被引量:50
5
吕行佳.
社交网络中的强弱关系转化[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5):76-76.
被引量:6
6
周安平.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漫谈[J]
.浙江社会科学,2017(5):148-150.
被引量:8
7
甘春梅.
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功能使用的关系研究:以微信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106-115.
被引量:13
8
陆伟晶.
没有“朋友”的朋友圈——陌生人语境下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悖论[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15):65-66.
被引量:3
9
汪雅倩,王学琛.
从社交平台到表演舞台:微信分组设置对熟人关系的回归[J]
.新闻知识,2017,0(10):18-24.
被引量:9
10
周大勇,孙红昶.
互联网“圈子”传播:分层互动与关系的弥合[J]
.图书馆学研究,2018(17):17-21.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
1
毋江波,李常洪,莫蕙鸿.
微信用户信息交互中的关系维护与私人空间边界问题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9,40(3):63-7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秦玲玲,游兆媛,丁舒,沈玉枝,王宏秋.
微信平台在冠心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5):4672-4676.
被引量:23
2
马明伟,张正林.
亲社会营销策略对顾客信任的双过程影响研究[J]
.中国商论,2022(22):92-95.
1
陈向明.
资料的归类和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1999(4):223-229.
被引量:11
2
孙发友,张晓菲.
赵振宇与他的新闻评论理念[J]
.新闻前哨,2017,0(7):54-56.
3
谭爽,任彤.
“绿色话语”生产与“绿色公共领域”建构:另类媒体的环境传播实践——基于“垃圾议题”微信公众号L的个案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78-91.
被引量:16
今传媒
2017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