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张爱玲作为我国近代文坛耀眼的女性文学家,其文学作品一直以创新性的审美眼光来描述旧中国社会背景下女性形象,以独特的文学修辞手法对角色进行塑造,抒发出与众不同的文学情感。女性文学和女性形象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她予以此类文学角色心理解读、情感剖析和情景衬托,表现出女性文学人物的性格、情感特征。
作者
马士乔
机构地区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出处
《神州》
2017年第33期6-6,共1页
关键词
张爱玲
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
问题研究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周萌萌.
女性主义叙事学及其中国本土化推进[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22):24-25.
被引量:1
2
唐诗诗.
女性主义叙事学下的七巧形象分析[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33-36.
被引量:1
3
周建刚.
张爱玲、苏青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对比[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8):198-199.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尚必武.
超越与走向:后经典叙事学存在之维论略[J]
.学术论坛,2008,31(3):167-173.
被引量:4
2
陈妍.
实现叙述声音的权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作品[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2-13.
被引量:4
3
李掖平.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4):62-67.
被引量:21
4
陆美娟,彭文娟.
《金锁记》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102-103.
被引量:10
5
乔国强.
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3):5-10.
被引量:29
6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7
Dan Shen.Defense and Challenge Reflections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ry and Discoue[J].Narrative, 2002.
8
Ross Chambers. Story and Situation, Minneapolis[J].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9
RobynR. Warhol, Gendered Interventions: Narrative Discourse in the Victorian Novell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
Susan .S. Lanser, .The Narrative Act: Point of View in Prose Fictio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共引文献
2
1
吕纯.
张爱玲、苏青比较研究综论[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41-43.
2
缪宏.
张爱玲与苏青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J]
.鄂州大学学报,2016,23(4):45-46.
被引量:2
1
杨磊,霍洪波,戴玉竹.
张爱玲作品中的生存焦虑——从《倾城之恋》说起[J]
.文化学刊,2017(9):53-55.
2
朱赫男.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北方文学(中),2018,0(1):83-83.
被引量:2
3
郑伟丽.
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初探——以张爱玲系列作品改编为例[J]
.现代交际,2017(23):81-81.
被引量:2
4
黄月寒.
《文学改良刍议》对现代文书写作的启示[J]
.秘书,2017(7):46-48.
5
杜晓丽.
试论“私小说”诞生、发展及其影响力[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4):27-28.
6
作文三十六计之“心理计”[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2017,0(12):4-6.
7
曹艳华,杨齐.
吴镇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2017,22(11):14-18.
8
童欣.
徐渭绘画风格的心理解读[J]
.美术教育研究,2017,0(21):29-30.
9
陈绘琳.
基于景色描写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枕草子》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35):40-40.
10
张勇,吴晓璐.
在背叛与救赎中追寻幸福——《追风筝的人》人物心理解读[J]
.芒种(下半月),2017,0(8):76-77.
神州
2017年 第3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