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闻媒介中动态社交语言的表征、趋向及规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新媒体繁盛的生态环境下,信息传播机制不断完善,媒体所运用的传播载体具有多元性。文章以新闻媒介为依托,将移动短视频构建的动态社交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动态性和社交性的信息传播结构,以期探析动态社交语言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用户与媒介主体话语权的重构和资本生产催生的热情成为该对象的形成主因。然而,本质上,用户的信息疲劳感并未因社交语言丰富化而减弱。相反,由于动态社交语言质量的良莠不齐,下里巴人的作品会使用户反感甚至抵触。再者,传播结构所依托的文字、静态图片或声音等仍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故动态社交语言就新闻媒介而言,仅为发展洪流中过客,并不能形成一家独大,独占传播机制的局面。介于此,文章对动态社交语言进行分析,提出规制方案,媒介须不断完善新闻的生产机制。
作者 李婉
机构地区 西华大学
出处 《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2期7-8,共2页 New Media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69

  •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被引量:1379
  • 2柯粤川.略论电影媒介的视觉思维[J].电影艺术,2007(2):60-65. 被引量:4
  • 3巴尔特·罗兰.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 4维特根斯坦 1945 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 5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7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跋[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 8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9奥古斯汀.忏悔录[Z].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 10巴尔特·罗兰.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a.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