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解读余华小说《活着》的影视改编价值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活着》作为余华转向温情叙述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描写了小人物福贵一生悲惨的遭遇,表现了"为活着而活着"的主题。1994年,张艺谋导演将其搬上大屏幕,通过一定程度的改编,使《活着》更广泛地为人探讨,影视的改编为小说的传播创造了更有力的价值。
作者
白璐
机构地区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戏剧之家》
2018年第3期79-80,共2页
Home Drama
关键词
《活着》
文本
影视改编
传播
价值
分类号
J206 [艺术—美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章杏玲.
试论影视《活着》的改编艺术[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5):137-140.
被引量:1
2
乔军豫.
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J]
.昌吉学院学报,2010(2):59-61.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费虹.
电视剧《福贵》对小说《活着》成功改编的因素探讨[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4):1-4.
被引量:1
2
明燕.
试论名著改编的尺度[J]
.社科纵横,2006,21(4):94-96.
被引量:3
3
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4
洪治纲.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
.当代作家评论,2004(6):20-37.
被引量:63
5
金红.
《活着》:雅俗文学嬗变寻踪[J]
.学术交流,2005(4):165-168.
被引量:2
6
陈林侠.
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34-139.
被引量:10
7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8
[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M].钱竞,张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5.
9
昌切等.苦难与救赎--余华九十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A].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99.
10
姜飞.“活着”:过程和意义--对余华90年代小说的一种理解.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共引文献
16
1
刘素花.
为亮色固守生命:余华作品顽强生命形象之另类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3):69-70.
被引量:1
2
燕铮铮.
论小说《活着》中体现的生命哲学[J]
.北方文学(下),2012(4):38-38.
被引量:3
3
赵谦.
神话学视域下《活着》中福贵的原型解构[J]
.新余学院学报,2013,18(3):53-54.
4
邹瑶.
死亡下的生命信念——余华《活着》赏析[J]
.芙蓉,2014,0(4):182-184.
5
黄华莉,靳明全.
《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J]
.当代文坛,2015(6):75-78.
被引量:2
6
张硕睿.
余华“先锋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塑造[J]
.青年时代,2016,0(17):10-10.
7
张西昌.
《活着》中皮影民俗在影片中多线索建构意象研究[J]
.电影评介,2016(22):38-40.
被引量:2
8
余玲.
乐感文化与受限存在——解读《活着》《兄弟》中的生存人格[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12):30-31.
9
赵天雨.
《活着》悲剧的另一面:温情[J]
.文学教育,2017(20):36-37.
被引量:1
10
张艳姿.
生与死为邻——论余华小说《活着》的生死哲学[J]
.文化学刊,2018(8):98-10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3
1
全炯俊.
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活着》和《红高粱》的电影改编[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0):177-190.
被引量:14
2
张洁琪.
活着在于忍受——读余华《活着》[J]
.北方文学(下),2017,0(11):36-36.
被引量:1
3
秦子荃,王凌云.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活着》读后感[J]
.青年文学家,2018,0(1X):51-5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都琳.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9(12):6-6.
2
李采薇.
从电影《活着》看文学角色到影视角色的审美转换[J]
.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0):105-107.
1
秦子荃,王凌云.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活着》读后感[J]
.青年文学家,2018,0(1X):51-51.
被引量:1
2
魏来.
用“轻”的形式表达“重”——浅论余华小说的寓言式叙事模式[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5-26.
3
古歌.
那些“活得糊涂”的美业品牌[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18,41(2):32-34.
4
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评选揭晓[J]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0(12):2-2.
5
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评选揭晓[J]
.文学教育,2018,0(1):189-189.
6
付诗琦.
余华小说中的生存困境及温情叙述[J]
.青年文学家,2017,0(9Z):39-39.
7
李娜.
余华小说《活着》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J]
.山海经(想象作文)(下),2016,0(5):37-38.
8
黄国英.
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读余华小说《活着》[J]
.北方文学(中),2018,0(2):42-42.
9
李娜.
余华小说《活着》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J]
.山海经(故事)(上),2017,0(2):37-38.
10
岳琪.
余华《第七天》在中法两国语境下的接受差异比较[J]
.中国文艺家,2017,0(9):65-66.
戏剧之家
201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