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写作与其他内容相比,更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影响作文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教学偏差,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实现写作教学目标呢?一、“习”字诀写作侧重于学生的“习”。教师首先要熟悉写作,在选题、破题、立意、构思、技法等方面有切身的体会和感悟,而不是依靠作文理论来灌输;学生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审题、选材、裁剪,如何开头、过渡、收束,如何运用修辞、照应等写作技法。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主题“学会记事”,对于这一主题,学生要学会记事的一些关键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完整地写出一件事。如写《难忘的一件事》,教师首先要明确写作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教学,引领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难忘”“一件事”两个关键词,找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节点,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作文。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审题、构思、选材、运用修辞手法等内容,让作文有章可循,自己能有所收获。二、“练”字诀教师要采取阶梯式模式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假到真,由模仿到自我写作。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对象上先选自己熟悉的人,如家人、同学;在写作次序上先写肖像,次写语言、动作,再写性格,这样在刻画人物时就能循序渐进,不至于全面展开而无从收束。如写《我的母亲》时,先不要求学生完成全篇,而是将文章划分为“母亲的脸”“母亲的手”“母亲的话”“母亲的事”等小单元,让学生逐一完成,最后连接成文。同样,为写好这篇作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品读范文,模仿写作。如可以提供胡适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等文章,让学生从中体会写作的立足点和情感基调。此外,教师还要多写“下水作文”,尝试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以带动学生写作。
出处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第2期76-77,共2页
Basic Educatio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