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能源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浓度与日俱增。工业化之前,二氧化碳全球排放量只有几亿吨,二氧化碳平均浓度180PPM;上世纪70年代,工业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150亿吨,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上升到200多PPM。科学家们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会加速气候变暖,随着温度将提高2到3度,而温度提高2度之后就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循环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认可,并被公认为是一项“无悔工程”。近年来,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加快,2016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300亿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也迅猛增长,与90年代相比,增加了4.5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占全球的不到10%达到现在的30%左右。为了积极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争取我国的有效发展空间,我国是首批参加气候变化公约并且生效的国家,从1990年开始参加谈判,到1992年达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消费升级与转型发展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就是一个发展转型,包括发展方式的转型、能源系统的转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都在转型。因为发展本身很宏观,但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最终都会落脚在能源消费的转型升级,即能源系统从高碳向低碳转型。
出处
《科学与管理》
2018年第1期44-46,共3页
Science and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