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的回归。个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与个性发展。“差点教育”倡导者黄保国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基础教育,应该从“差点”中得到启示:为学生提供全体适用的资源分配,使得资质好的学生自然会有自动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同时,弱势者应得到更多的关照和及时的鼓励。评价关注的将不只是分数、名次,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学生,由于他们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以及所处环境背景的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同的。他们有的对语文感兴趣,有的对象棋感兴趣;有的认识事物快,有的认识事物慢……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教师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即使是某方面差一些的学生经过良好的教育也可能变为好学生。何况,标准的不同,原来所谓的差生也可能就是好学生。因此,我认为,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个性差异,只要我们教师正确的教育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