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文化、公共性建设与情绪化狂欢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微文化在当代通信技术开辟的空间中与一体化文化同时产生,并与一体化文化构成某种张力和反讽关系。从与一体化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微文化的生成与建构分享了知识生产权并在对自身的确证中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在一定意义上推进着民主化的进程和公共性的建设;从微文化自身来看,微文化以“微叙事”为建构基础,围绕着“意见领袖”或具有强烈倾向性的意见生成并引导和汇聚成多样化的群体。基于微文化而汇聚的群体呈现出偏执、情绪化的特点,并在某些时候展现出暴力的一面。本文对微文化的思考是从当代信息媒介开辟的空间的角度进行的,但本文坚持认为,现实才是我们思考微文化、评价其价值、规范其运行的最终旨归。
作者 张成华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4-168,共5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金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青年课题“南斯拉夫后革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GZQN3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7

  • 1王朔自白——摘自一篇未发表的王朔访谈录[J].文艺争鸣,1993(1):65-67. 被引量:59
  • 2[英]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1页.
  • 3维基百科网页http://en.wikipedla.org/wiki/Microculture.
  • 4[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 5[德]韦伯:《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
  • 6[德]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李双志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 7[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 8[美]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 9[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 10[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共引文献1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