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阿多尼斯的死与生”——青年写作刍议 被引量:1

The Death and Life of Adonis: An Attempting Discussion on Youth Writing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每个年代,大概都有一种意义或价值模拟的现象:青年一代希望像他们景仰的前辈那样,建功立业,获取人生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年轻作家和批评家们对“青年写作”的谈论,多半也源于类似的焦虑:1970年代到198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在当代文学谱系中尚未形成自己清晰的面孔。而相较之下,他们的上几辈作家,到了这个年龄,早已成为文学批评争相讨论和命名的对象;更不用说,从五四运动开始,青年写作,几乎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概而论之,五四一代作家的自立,是东西文明对撞的成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作家迅速走向历史前台,也得益于1970年代末政治经济文化的开禁。新世纪已近二十年,年轻作家不断涌现,但他们似乎缺乏与前几代作家相似的历史支点。信息时代的生活剧变,能成为这一代作家的历史支点么?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印刷术在欧洲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给当今世界带来的文艺革命,至今还看不清眉目。在我看来,这也许是个枉然的焦虑。保守地看,写作终究是极端个体化的事业,无论代际分类或年龄划群,可能都是权宜之计。纵观中外文学史,很少看到类似的命名可以成立,在文学的群星谱和万神殿里,从来不拼年纪,也不讲人多势众。个中有少年英雄,也有晚成之大器,但几乎都是独行侠。批评家急于命名,也许偶尔能帮上大众媒体的忙,但近四十年来,被淡忘的平庸之作与批评命名几乎一样多,即使佛主再世,也回天乏力。
作者 颜炼军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63,共5页 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