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刊》作为1980年代诗坛顶级的专门刊物无疑与它拥有一支诗学素养深厚、诗感敏锐的编辑队伍密切相关。他们已于1970年代末就捕捉到迥异于过往的诗风,并开始陆续发表这样的作品。1979年3月号《诗刊》转载了北岛在《今天》第1期上发表的《回答》a,作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该诗用崭新的言说模式与诗艺法则创设了思想启蒙和政治诗学的新维度,北岛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要是表示了一种风格上或技巧上的根本变革,它可能就是革命的。这种变革可能是一个真正先锋派的成就,它预示了或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b1979年4月号,《诗刊》转载了同样发表于《今天》的舒婷的《致橡树》和《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这也是舒婷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稍后,《诗刊》上,1979年8月号发表了叶文福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引起争议;1979年11月号发表了顾城的《歌乐山组诗》;1980年4月号以“新人新作小辑”为栏,推出了15位青年诗人的作品,时任副主编的严辰称他们为“诗坛新秀”,认为他们“摒弃空洞、虚假的调头,厌恶因套、陈腐的渣滓,探索着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法,新的风格,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c。同年8月,诗刊社又以“改稿会”的形式将舒婷、江河、顾城、梁小斌、张学梦、杨牧、叶延滨、高伐林、徐敬亚、王小妮、陈所巨、才树莲、梅绍静等17位年轻诗人聚集起来。1980年10月号首届“青春诗会”专辑刊发了他们的诗作以及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如《雪白的墙》(梁小斌),如再次引起争论的《小诗六首》(顾城)d,从而引发了长达六年的“朦胧诗论争”。当时诗刊社的编辑理念就是在确保大方向的前提下偏爱而不偏废。以这样的原则为指导,《诗刊》刊发了不少青年诗人的新锐作品。无疑,新诗潮影响的扩大与诗刊社的推助有很大关系。这一系列期刊行为预示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取向的出现。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89,共8页
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基金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诗刊>与八十年代诗潮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5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