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强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一、运用生活现象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礼物,愉悦地接受,主动地参与,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快乐学习。而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就必须要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讲解教材,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善于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身去操场上来测量:要将操场上的长方形空地用篱笆围起来,需要用多少篱笆?再将长方形空地种上草坪,需要种多少?这分别描述的空地的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所学知道第一个问题是空地的周长,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因势导入新知的学习,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更能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更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