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复”和“杂”的写作——溥仪《我的前半生》的成书历程 被引量:1

“Complicated”and“Varied”Writing: the Context of Pu Yi's From Emperor to Citize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文本,在其成书历程中产生了种种复杂现象,可称之为"复""杂"写作。它经历了众版(文)本的流变,除了1964年初版的"定本"外,近年尚有"全本""灰皮本""批校本"等陆续出版;除了主要作者溥仪外,溥杰、李文达等均参与了写作与修改,所以它拥有"复数作者";除了主要文体形态——自传以外,检讨书、口述史、批校文、他传等都是《我的前半生》成书过程中的重要体裁形态,共同形成一种混杂体裁特性;该作虽具强烈的文学性,但其非虚构性和实用性最终成就的是一种"杂文学"品质。
作者 马春景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9-178,共10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金宏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异文汇校 集成及文本演变史研究"(17ZDA279)之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9

  • 1孟向荣.《我的前半生》出版始末[J].纵横,2006(8):49-52. 被引量:1
  •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 3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英编译出版社,2001.
  • 4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8页.
  • 5安德鲁·本尼特等.《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6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 7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三联书店,1997年.P152;168.
  • 8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5页.
  • 9《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71-72页.
  • 10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史忠义译,史忠义等主编.《风格研究文本理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共引文献99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