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基于交往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临近期末,立足常规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的常规课推门听课的赛课活动。高一语文组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推进语文读本文言文教学。五天时间内,听了七节贾谊的《过秦论》不同课时的常规课教学。教师们的教学颇见文言功底,从字词落实到文言语句翻译,从文言现象到篇章结构,其课堂教学可以说扎实有效,紧扣文言特点展开、落实文言文字词教学,同时兼顾了文章理解教学。可是,回头想来,总觉得这些课堂扎实有余,高效不足。按理说,扎实的课堂,摒除了一些公开课的表演成分,应该更高效。可是,这些课堂话语权总是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能有的话语权就是象征性地提出几个关于字词的疑问。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常态,但是不是更高效呢?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文言文课堂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是基于交往视角下的真正的对话教学,唯有如此,学生方能有所得,课堂方为高效之课堂。一、以反复朗读推进学生与文本的交往现阶段,中学很多常规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上课伊始,就将一些文言文的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经历、文体知识等先告知学生,然后再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文本,便开始翻译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思想意蕴。看似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实际操作下来,相关的课堂目标的达成往往依赖于学生课后的死记硬背。效果大打折扣不说,长此以往,将一些经典古文教学弄得索然无味。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个体与文本直接的对话,是读者个体的阅读经验和独立思考,不需要他人的指点,也不必刻意地概括、分析文章的要点,重视阅读主体的主观阅读感受。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推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一对话应始于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知、理解文本,进而品味文本,使学生与文本进行真交往。余映潮老师《狼》一课的教学就是很好的示范:“一读——读懂词意。二读——读顺句子。三读——读评故事。四读——品读意味。五读——演读情境。”
作者 张玲
出处 《语文天地》 2018年第7期43-44,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