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科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传统文化教育任务。不少语文教育研究者都赞同语文教学可以分为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这一分法从不同角度概括了语文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文字是基础,是工具;文学以美的教育为中心,提供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而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发挥着传统的继承、人格的塑造等重要作用。史传文本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史传文章的篇目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选自二十四史的篇目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项羽之死》《苏武传》《张衡传》等,选自其他史书的有《郑伯克段于鄢》《荆轲刺秦王》等,出自文人之手的有《方山子传》《大铁椎传》《种树郭橐驼传》等。这些文言传记作品,既有文学性,更有人文性,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民族精神的凝聚。恰当利用这些文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分内之事、应有之责。一、联系文本出处,了解朝代历史无论是教材所选传记文言文文本,还是高考试卷选取的文言文文本,大多是出自历代正史。选文虽然大多讲的只是一人或一事,但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之相联系的历史背景既广阔又复杂。当我们阅读一篇史传文章时,如果对其中涉及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所谓“知人论世”大概就是指这个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对战国末期的历史概况缺乏了解,就会影响对秦赵关系的把握,进而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高考题目所选文言文阅读文本同样会涉及历史背景,选文一般都会在末尾标明朝代出处,了解相应的历史,对理解文本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