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陕北小杂粮可持续发展探讨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作物中小杂粮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陕北地区具有种植小杂粮的天然优势和种植基础。陕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而且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在农作物的选择上,适宜种植耐旱耐瘠、对水土环境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因此,种植小杂粮是必然选择。在陕北地区,小杂粮种植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种植面积非常大,以陕北榆林市小杂粮种植为例,其种植面积高达300多万亩,大约占榆林市耕地面积的31%,而且种植小杂粮的种类丰富,如荞麦、糜子、谷子、马铃薯等多达130余种。但是由于天然环境的限制,虽然陕北地区的小杂粮种植面积广、种类多,但是总体生产产量比较低,亩产主要徘徊在60公斤到70公斤之间。因此,探讨陕北地区小杂粮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 探究陕北小杂粮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饮食结构中主要是人民越来越追求食品的安全、营养、保健等作用,而不是单纯追求能够达到温饱。小杂粮具有自身天然的优势,如小杂粮与大米、小麦相比更具营养价值,具有蛋白质高、赖氨酸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等优势,因此,食用小杂粮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价值,而且小杂粮中的特殊成分能够对心血管疾病等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因而,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营养保健功能,小杂粮在市场上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有利于小杂粮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研究小杂粮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小杂粮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市场需求以及改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2 制约陕北小杂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陕北小杂粮发展主要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缺乏集约型发展,对小杂粮缺乏精细化发展指导。具体表现在:一是种植种类多,种类丰富,导致小杂粮发展中存在着粗而不精的现象,小杂粮的各个品种主要还是以自然的农家种植为主,缺乏运用高科技术对小杂粮品种进行育种的意识,在对小杂粮品种开发研究,专用品种不多,从而小杂粮品种的附加值不高。如陕北榆林定边是我国重要的荞麦种植区,但由于缺乏对品种的提纯复种,导致荞麦品质不高;二是种植手段落后,缺乏对高科技术的使用,种植管理技术能力差。在陕北小杂粮种植中,主要以传统农民为主,因此,在种植中没有运用高科技进行种植管理的意识,种植管理中存在着粗放管理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陕北地区在农业技术普及上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民本身学习能力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因此,导致农业技术不能有效推广使用。如近年来在绿豆种植管理中,使用双沟覆膜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绿豆的产量,但是由于技术限制,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使用;三是虽然陕北是小杂粮的优势产区,但是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加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因而在小杂粮的种植中缺乏规模化种植,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四是小杂粮种植存在产品档次低、市场狭展,不能形成足够的经济利润,通常,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选择经济效益更好的果树等进行种植,因而,在小杂粮的种植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小杂粮的投入上,存在着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的现象,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制约了小杂粮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马良
出处 《新农村(黑龙江)》 2018年第17期35-35,共1页 New Countrysid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