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据《中国教育报》2018年8月1日第2版报道: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衡水18岁女生王心仪那里时,她正在一家辅导机构打工做辅导员,补贴家用。王心仪出生在衡水枣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窘迫: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这与前几天云南一名考生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一样,都是让人感动的励志故事。但这次舆论讨论的焦点却有点偏了,王心仪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被翻了出来,并被冠以“感谢贫穷”之题广泛传播,继而引发了不少争论。反对者认为“贫穷就是贫穷,绝对不值得感谢”;“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是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从王心仪的经历和那篇文章的内容来看,她对贫穷的体验和理解其实比很多人都要深刻。“感谢贫穷”的背后既不是对贫穷的无知,也不是美化和浪漫化贫穷,更不是给大家灌鸡汤。“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固然不值得鼓励和赞美,但是不幸处于此等境况之下,面对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是对他人的优渥生活羡慕嫉妒恨,还是怨天尤人,为什么让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抑或是破罐子破摔?一个18岁的女孩,除了坚强面对,并以微薄的力量努力改变这一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
出处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年第15期91-91,共1页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